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即日起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家笔谈”专栏,陆续推出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学者教师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保卫工作部(处)部(处)长 龚凡
在深入研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保卫工作不仅是维护校园安全的坚固防线,更是推动学校全方位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们要将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保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为此,我们已经启动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如定期的消防演练、反诈宣传、国家安全教育等具体工作,旨在通过实操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与安全技能。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保卫工作服务学校整体发展的定位。我们要主动融入学校的改革进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提供有力的安全支撑,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的平稳落地。我们计划于今年11月携手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工作管理处,共同举办“共筑绿色梦,守护安全行——上外和谐校园公益文化节(长廊)”活动,旨在通过文化节的平台,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在此基础上,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我们全力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学校长远发展筑牢坚实安全保障。目前,学生公寓智慧化管理、虹口校区技防升级等项目已经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先进的视频监控技术与智能分析系统的引入,显著增强了对校园安全动态的实时监控与快速相应能力。
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保卫工作的新业态、新路径、新模式。
一、深化安全意识教育,构建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化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师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参与,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二、强化校地合作,构建校园安全共治格局。积极与周边社区、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应急协同,共同织就一张校园安全保护网,形成校园安全的强大合力。主动融入城市安全管理体系,为区域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三、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保卫工作中的深度应用。加大科技投入,引入更多前沿技术,提高安全管理的精准和效率。如利用智能分析系统对校园监控视频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利用AI模型开发反诈智能对话系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师生的反诈能力。
四、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师生需求。保卫工作不仅关乎校园的安全稳定,更关乎师生的切身利益。通过建立保卫工作部与各院系的“点对点”沟通机制,及时响应师生诉求,提供更加贴心、高效的服务。
五、加强保卫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注重保卫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培养,通过定期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确保保卫队伍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和良好的形象。
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
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基本建设处处长 李耀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以全会精神为引领,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校园规划与建设。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科学制定校园规划,合理布局教学、科研、生活等区域,提升校园整体功能和品质。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营造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大对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加强培训和学习等方式,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完善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基建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等方式,规范工作流程和行为准则,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手段,推动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作为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陈金英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认真落实全会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制度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和完善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基本政治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保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多个环节不断进行民主实践的落实和创新,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参与。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理论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重视理论的引领作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质,实现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理论层面,中国的民主实践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创造性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选举、协商、监督等民主制度和形式,都充分借鉴了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民主的经验。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的理念等,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养分。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呼唤。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方面,坚持面向实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秉承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促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自主性的民主理论体系呈现出一个相互映照、互融共进的“双螺旋”模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