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即日起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家笔谈”专栏,陆续推出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学者教师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更好发挥巡察工作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用
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主任 姚君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决策部署,强调要“健全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为高校巡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巡察机构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自觉融入和服务改革大局,找准职责定位,认真履职尽责,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高质量巡察监督保障党中央改革部署和教育部党组、校党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
进一步在突出政治定位上下功夫。巡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本质是政治监督,根本任务是“两个维护”,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战略部署要求加强政治监督。巡察办将认真落实全会相关工作要求,继续探索“一单位一策”巡察,按照“四个落实”总体要求,结合全会《决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措施,根据不同巡察对象类型特点、职能职责,细化完善巡察监督检查重点,推动相关改革措施在学校二级单位和职能部门积极落实,以有力有效巡察监督更好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进一步在强化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学校党委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已形成“2+7+N”的“基础主干+重要配套+实务操作”巡察制度体系,为推进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巡察办将更加自觉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优化巡察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发扬改革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把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固化为制度规定,以强有力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进一步在提升治理效能上下功夫。巡视巡察“综合监督”的定位决定了要充分运用已有监督成果和现有监督力量,才能有效提升监督治理效能。巡察办将协助校党委持续推进巡察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深化巡察监督与纪律、监察、组织、审计、财会等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员参与、情况通报、线索研判、督促整改、成果运用等方面协同联动;继续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教工、学工、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推动增强监督整体合力,着力将巡察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学校和二级单位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聚焦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处处长 孙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并把“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局势,把上外发展融入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中考量,以锐意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深刻认识时代方位,在找准破局点上下功夫。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上外作为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必须一如既往的承担起国家使命,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当前外语院校正面临转型发展、爬坡过坎阶段,传统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满足社会需要、满足民生需求,支撑国家战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摆在外国语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系统梳理“十四五”规划的推进落实情况,系统分析学校的学科底盘,找准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牛鼻子”,勇于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瞄准2035教育强国目标谋划“十五五”,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服务能级,不断提升服务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供给能力。
擅于把握系统集成,在谋划改革整体方案上下功夫。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学科竞争的日益激烈,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外语院校转型发展的“破局”不再是单点突破、单兵突进能解决的。但改革也不是简单大刀阔斧、纵横捭阖就能解决的,势必要系统集成、稳中求进,不懈怠、不急躁、不停步。一是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系统谋划学科专业布局。当前尤其要抓住国家和上海新一轮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的契机,完善退出和新增机制,并在传统学科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在学校层面上超前布局和储备一部分数理方面的师资,为推进学科交叉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二是要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谋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系统打造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体系化培养高水品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国际传播、区域国别人才。
敢于面对改革困难,在推进改革任务落实上下功夫。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工作,改革过程中势必牵涉到结构调整、单位调整、人员调整乃至利益调整一系列难点与堵点,势必涉及到“刀刃向内”的内部治理结构变革。勇气和决心是当前推进改革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要硬字当头,善于找增量,敢于动存量,先立后破,把推进机构重组、职能优化与推进“跨通融”密切结合,以“钉钉子”的精神,责任清晰,任务到人,抓好每一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美美与共,各其其美
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教师、
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组中方队长 薛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等作出了总体部署与战略安排,再一次明确了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沛养分,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新教师,最近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令我深受鼓舞,我会结合自己正在进行中埃文明互鉴与研究合作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将会议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中国与埃及同为大河农耕文明古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两国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犹如“同族同源的兄弟手足”。新中国成立后,埃及是第一个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两国相互支持,惺惺相惜,成为了世界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的典范。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队、区域国别研究的先行者,在中埃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中从未缺席。可喜的是本人作为学校“新人”有幸参与了一些项目。
2022年,学校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合作设立“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组”等考古与研究合作计划。目前,第一期项目已顺利开展,学校团队与埃及国家考古队合作,对其作为2020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的发掘成果进行整理和研究。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支参与埃及考古的团队,以一手资料、中国视角深度解读古埃及文明,在学术层面推动两个文明古国的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美美与共、文明互鉴。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学术理念与中国学术方法走出去的探索,是以学术共同体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案例,体现了中国学术界愿意承担全球责任的高度文化自觉。
2024年,由我校讲座教授颜海英老师和我联合策划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展出。这是中埃两国第一次官方联手合办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以788件文物从古文明对话的角度全面讲述古埃及文明,短短两个月就有上百万观众,使原来在象牙塔里的埃及学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带动了文旅融合,拉近了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距离,使得中阿、中非之间源远流长的友谊进入黄金时代,成为促进中埃文明互鉴、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和生机盎然的生动范例。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将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立足自己的学术研究,做好文明的阐释与研究工作,为文明与文化的深层次互鉴与交流作出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