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人物> 正文

建校七十周年 | 校史故事刊出后的部分反馈

【校史长廊】 2019-12-06 作者 / 毛尼娜 来源 /

语言切换

校门和玻璃走廊

刊出后很快得到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原来学校大门口的校牌和教职员工们佩戴的校徽,都来自于一位离休干部王铠之手,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当时是他临摹鲁迅先生的字体书写的。以后在学校的几次校庆中他还设计了纪念章。王铠离休以前一直在图书馆工作,现在已经是96岁的耄耋老人了,他一辈子就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1989年,他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Jian: 一早就分享到你那篇文章,尤其珍贵的是那张上外门口的你们姊妹六人1964年的老照片,勾起我儿时的记忆:你称呼9号里的金伯伯应该是上外的金昔明,他应该也是新四军,在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石碑上刻有他名字。有意思的是,故事中还有那段南楼观看电视的情景,可以说我们小时候活动的场所就是上外和虹口公园,不会有其它去处!  


记忆中的“二部“校区

Xing:你的记忆力真的很好!你的文章也引发出了我的一些记忆,非常有意思地把我带回到我刚开始被分配到外语学院工作时的情景,文章里提到的人物我认识,文章里许多场景都是我熟悉的,我也一起经历了。非常好,非常感谢你!

   Jian: 铁路对面西江湾路的上外二部电影院,正是我们小时候观赏外国电影的启蒙场所,好像每周六都有精彩的外国电影上映,谢谢侬让我又想起这段镜头,是我们儿时最开心的时光!

Kang: 全院师生没有人不认识你妈妈戈老师的。 因为你爸爸当时在“二部”的夜校部,连我们俄语系学生认识毛老师的也很少。

大礼堂

Jian:大礼堂是上外建校的历史见证。每逢佳节,教职员工携家属欢欣鼓舞,纷纷前往大礼堂观赏精彩的文艺演出,舞台上的灯光闪烁着,而隐约会看到胆大顽皮的小男孩扒着房梁边上三角木架,蹲在支撑点上面观看。

游泳池

Yung:上外老游泳池,勾起多少儿童时代的回忆!我就是在那里学会了游泳。记得那时医务室某个医生的儿子(年龄比我们稍微大一些)游得很好,不太愿意搭理我们这些顽皮的男孩。还有一个俄侨教师的女儿(年龄大几岁)把我从岸上推到水里!点点滴滴许多回忆涌上心头。我:应该是老陈医生的儿子,他妈妈也是医护工作者。他叫大卫?Yung:对的,你这么一讲,我想起来了!是叫:大卫。当时我觉得这个名字很有点“西方文化、基督文化”的味道!我:他原来也住在二部,他曾经叫我坐着不动,让他画画(我当模特儿)。陈医生和我爸爸很熟的。

注:老陈医生即当时保健科的陈彼得医生,其妻子是学校附属幼儿园的保健医生。


大操场(足球场)

Jian: 有点意思。故事围绕着上外大操场,夜晚,一定是夏天的暑期。反映60年代儿时的记忆,那可是我们最为灿烂、开心,充满对美好未来憧憬的年代…!谢谢你让我再次追忆往昔的岁月!

说说我们的95弄

Ming: 仔细地拜读了你姐写的文章,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不胜唏嘘。第一期学员中还有我阿姨宗石,后来她被指定调往上师大,支援上师大建校。上外的老一辈人都知道她的。我们6号3楼住的就是她的房子,我妈部队转业就和我阿姨住在一起,后来她调离后,房子就一直由我家居住至1998年底拆迁。

Ren: 我这个局外人一样看得津津有味。本事啊,40年前,她怎么观察得那么细致,简直是一个包打听,一个女版福尔摩斯。佩服!    

Yi: 我也在想,尼娜是不是去档案室查资料的呵!

注:以上是@我小妹妹的,看了上面二段,我不禁哑然失笑。

Ying: 尼娜真不错,记得儿时那么多人和事,文笔不错,看来在出版社工作的她也一定如鱼得水,积淀了不少

注:以上是老邻居之间的聊天记录,我可一天也没去过出版社。

Yun: 尼娜,读了你的“95弄”文章倍感亲切。虽然我没在那边住过,而你提到的人物我几乎都认识。以你当时小孩子的眼光描述对大人的印象特别有趣。谢谢你,让我回忆起年轻时的一些老领导、老师和同学。

 

记张宝珠老师二三事

Yuan: 我看了好几遍,就像一幕幕幻灯片,一张张在我眼前而过。张宝珠老师,是值得尊重的一位好老师,我虽然与她共事在英语学院,但和她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不过还是了解她的为人。因为她就像你说的那样,她一点架子也没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她的父亲值得她炫耀一番,但她没有,这就是她的为人和素质。张老师生病前穿得太朴素、简单,后来变得蛮新潮的:服饰比较讲究了,还烫了头发,并割了双眼皮(她常说其先生是大眼睛,自己是小眼睛,故也要像先生一样变成大眼睛)。看了你的这篇文章,才知道她还有另一面:助人为乐,为他人治病,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Jian: 这篇记张宝珠老师的新作,很有故事情节和内容,所幸的是你母亲在最后病重期间得到了你们姊妹几个细心的照料,大妹子意外得到了“真传”受益非浅。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你有机会跟随这位吃美国洋面包长大的英语前辈,前往上影厂看她为功勋导演谢晋的作品“最后的贵族”的后期制作配英语,并和谢导等几位知名演员在一起就餐,可惜当年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的条件。遗憾的是,这位令人尊敬的张老师却过早地离开人间!

母亲去世后的1989年,我荣获了国家教委颁发的奖状:“敬老好儿女金榜奖”,当时我以为,母亲病了,子女侍奉,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家里的事情,还用得着别人来奖励吗?现在认识到:“百事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值得发扬光大。

随着 “12.08校庆日“的临近,我这个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如今也已经步入老年。纵观学校60年,我可以这么说:我见证了学校的风风雨雨,也见到了学校今天的美好前程。我这一辈子,就和学校结缘了。一句话:我在上外长大,上外在我心中!

注:国家教委颁发的王铠“老有所为精英奖”、毛式丹“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见《上海外国语大学志》P.663


初审 / 编校 / 高玮琦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