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微观写照”,那么可以说,董伟琴老师就是上外法语系近半个世纪办学历程的见证人、参与者。1972年到上外就读法语专业,毕业后,董伟琴在多个工作岗位干过,却始终未离开过她热爱的上外。在近50年的学习与工作生涯中,作为法语系一员的董伟琴亲历了上外从单纯的外语院校发展为如今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全国重点大学的全过程。谈起40多年来的难忘经历和感人故事,董伟琴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上外,还处于教学很不正常的时期。不过,中断了几年的招生与教学终于恢复了。当时法语系来了一位法国专家——Joëlle Magloff,她是通过法中友协介绍来上外执教的。那时,她上的课程给了董伟琴很大的帮助。这位对中国友好的法国女士上课时的情景,至今仍让董伟琴清晰记得。
“当时实行‘开门办学’,就是到农村、工厂边学习边劳动。我记得刚做好盲肠炎手术的Joëlle坚持要跟我们一起去农村“三同”。我和她住在一间房里,对中国农村的生活她不大习惯,连蚊帐也不会掖。我就一点点教她。在当时的中法关系背景下,她对我们相当友好。而且对中国抱有很大兴趣,想亲身体验和了解中国。”
不久,法中友协又介绍一位叫Rolland de Pierre的专家来上外法语系任教,他可是“对法语系帮助最大、水平最高的老师”。当时他开办了一个青年教师培训班,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提升教学水平的机会,帮助系里编写法语专业通用教材,为上外法语系的办学和教师培养发挥了很大作用。
4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上外对外交往之频繁、层次之高、形式之多种多样,是那时候的我做梦也想不到的。”董伟琴笑着说。比如,现在法语系教师赴法国访学或教授中文实在是太寻常了,没有人会“羡慕嫉妒恨”。举个例子,我们和HEC(巴黎高等商学院)的合作项目就包括每年派1名教师参与中文授课。在法国的“汉语热”经久不衰,汉语也已成为法国中学教育的LV2,是法国中学教育的第五种外语。在中国,法语也已经成为中国高考的选择科目。如今国内学习法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语言学习与多方面的交流推进了中法文化、出版、电影、音乐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加深了两国民众的文化认知与彼此认同。
董伟琴说,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语系就有一个广播组,专门组织老师编写广播所需教材并承担面向上海乃至全国的法语广播任务。为填补法语词典出版的空白,1967年,又上外法语系牵头成立了词典组,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编写法汉词典。老师们从零开始,逐字逐词地编写出了《法汉词典》《法语最低限度词汇》等。 每当国家需要上外法语系承担翻译工作,法语系都会立刻组织老师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令董伟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上海市外办紧急联系到她,为前世界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当翻译。
“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要把翻译做好。做翻译有两点特别要注意:要保持热情,更要守纪律。翻译的任务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是传声筒,不能打断插话,但也要在恰当时候把中国的外交礼数向外国人提醒一下。从那以后,我接手了很多市里甚至是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工作。1996年,我从法国深造回国,通过各方面的锻炼,翻译水平提高了很多,也积累了应对各种场合的经验,再做翻译工作就坦然了许多。”
1978年,结束在法国深造的董伟琴回校教书。“我从法国带回来很多图书资料都送给了法语系。是学校送我出去的,我觉得我应该要为系里做贡献。”“那时系里的录音设备都是大的录音盘,没有卡式磁带,连录音机也没有。我把音像资料交给系里的沈镇老师后,系里再进行转录,学生就在教室墙壁四周安装的固定插座上插个耳机听。”
董伟琴将她在法国学到的多种法语起步教学法逐一地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大胆试用听说领先法,在改进中灵活变通并不断反思总结,从而将原本西式的教学方式适应了中国法语学习者的学习,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得益于董伟琴对教学方式的细心打磨,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了“推一把,拉一把”的提升。
“2001年,松江大学园区建设起步,园区几所高校商量着,由上外起头搞一个法语辅修专业。2001年,我们开始筹备。2002年正式开设辅修,效果不错。于是几所高校达成协议,在上外松江校区实施跨校辅修法语专业。法语系派出骨干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扩大了上外的办学声誉。”谈到新世纪上外以及法语系办学事业的新一轮“创业史”,董伟琴话语间不无自豪。
新世纪以来,上外法语系和法国格勒诺布尔企业管理学院设立了法语—工商企业管理方向班(即“经济班”)。学生毕业后可赴格勒诺布尔企业学习管理学硕士课程。“经济班”的设立满足了法语系语言+专业的复合型培养要求,这也是上外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模式做得相当成功的一例。
对当今上外学子享有的优越学习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董伟琴很有点羡慕:“你们在上外学习真的很幸运啊!应当趁这几年像海绵一样多吸收一些东西,新一代上外人除了要学好学深专业外,还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有追求有情怀的上外人,这样以后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