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教学> 正文

上外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媒体与社交网络》示范课探索AI时代教育新路径

【课程建设】 2025-05-14 作者 / 向丽华 来源 / 新闻传播学院

语言切换
  • 9c1122d8696baaa3d794b2e27d4aa703.jpg

  • cc2a92898319ce9d22791bdc04d599b0.jpg

  • cc2a92898319ce9d22791bdc04d599b0.jpg

  • cc2a92898319ce9d22791bdc04d599b0.jpg

  • e441c13e3056cb97a9c7744bad7df9da.jpg

  5月12日,新闻传播学院“教学质量月”卓越课堂系列活动——《数字媒体与社交网络》公开课在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508教室举行。课程由广播电视学专业主任高凯博士主讲,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情感”为主题,融合传播学、心理学、文学等跨学科视角,通过情感叙事与媒介理论的交叉探讨,呈现了一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沿示范课。上外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刘燕、新疆艺术学院教师代表及上外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参与观摩,并在课后围绕课程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情感教育重构课堂

《数字媒体与社交网络》是高凯老师开设的一门探索媒介技术如何影响人类情感和社会互动的课程。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本课程旨在分析和理解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媒介如何塑造情感表达、社交模式以及个人与集体认同。学生将学习媒介理论、情感心理学以及流行文化研究,以批判性思维评估媒介内容对个体情感状态和社会情感结构的影响。课程已经过四轮授课,评教始终保持100分满分,位居全校评教第一名。

 本次课程以“无PPT课堂”和“深度对话”为形式,从学生分享歌单切入,以情感为分析枢纽,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媒介批判有机衔接。高凯博士通过引导式提问推动课堂从感性共鸣转向理性思辨,使“人工智能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等抽象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讨论。课程设计凸显“情感即教育”的理念,构建了融合共鸣、疗愈与批判性思维的“情感教育场”。

教学创新背后的厚度与温度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刘燕谈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深度与情感厚度的体现。课程的深度源于教师长期的学术积淀。一门出色的课程背后,离不开教师长期的阅读积累与知识储备。只有不断充实学术背景与理论素养,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与引领。

 广播电视学专业侯微老师表示,好的课堂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好的老师一定是有理想有情怀的。

 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史文峰老师评价,该课堂以“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设计,展现了其对学生需求的敏感把握和课堂策略的灵活运用,值得深入学习与借鉴。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锚点——回归“人”的维度

 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吴秀娟强调,该课程的示范意义在于“以情感为媒介批判的锚点”,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文关怀,培养兼具学术洞察与生命温度的传媒人才。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重点课程,《数字媒体与社交网络》持续探索“去单向讲授”的创新模式,其情感教育方法论不仅为传媒教学提供新范式,更揭示了高校教育中“人的联结”的核心价值。

初审 / 柯知春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