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教学> 正文

译生活:疫情下别样的《影视翻译》课堂

【课程建设】 2022-04-11 作者 / 李杜杜 施琬晴 罗雨 来源 / 英语学院

语言切换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上外英语学院肖维青老师主讲《影视翻译》已有十余年,课程一直是学院的热门选修课,其主编的教材《英汉影视翻译实用教程》在国内高校使用面很广。在翻译的诸多领域中,影视翻译可算得上发展最快、普及度最大的一种。肖老师多年来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无论是开展别开生面的课程思政创新系列公开课,为同学们介绍媒介可及性(media accessibility)的相关知识,还是定期请专业人士授课,让学生们了解到学界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都是肖老师为拓展这门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所做的努力。

近期,由于疫情的阴云笼罩,为鼓舞网课中的学生,肖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份特殊的配音作业,反响异常热烈。

今年,肖老师开设了《影视翻译》和《视听翻译研究》课程,分别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群体,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要求学生对视听翻译有一定实践经历,以此作为研究的先导认识。而近日,肖老师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段名为《屏牢》的小视频,(“屏牢”在上海话里有“忍住”“坚持住”的意思),以鼓励居家办公学习、携手共度疫情为题,并用上海方言生动演绎。肖老师认为,这段视频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上海市民战胜疫情的决心,以及以幽默为武器自嘲自嗨、共度难关的积极心态。疫情之下,肖老师对同学们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感同身受,思考着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与作业的设计,使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得到精神的放松与心灵的慰藉。于是,肖老师以视频为灵感,先与部分研究生们磋商讨论、试点作业,然后根据本硕博同学们不同的课业情况对作业设计的要求适当调整,一份生动活泼、意蕴深厚的配音作业便呈现在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前——在家乡方言、英语与普通话中任选一种,来为《屏牢》配音。

简短的要求看似容易,实则充满挑战与创新。但在同学们踊跃参与下,一个个极具地方色彩也体现专业特色的配音视频出炉。研究生胡菀恬同学与同寝室好友苏宁合作了温州话南京话串搭英语版的《屏牢》配音。前期准备时,她特地打电话回家,讨论如何翻译短片中具有地方色彩的词汇以及逻辑连词;配音过程中,也穿插着不少可爱趣事,不小心说错台词导致笑场、在后期校对配音剪辑视频时反复听自己声音的尴尬……她提到,这次机会不仅加深了对方言的了解,与朋友共同完成作业的时光,让她在封闭期间亦收获了快乐与友谊。

在成果展示时,肖老师点评了配音及翻译质量。看到英语版的翻译的作品,肖老师表扬其出色效果之余,也引起了她对个别词语的思考,比如“核酸检测”的翻译是否必须是“nucleic acid test”?怀揣疑问,她又与同学们一同学习讨论,多方查证后认为“COVID test”也是可以的,并且更加符合视频中的语境。最有意思的当属如何用英语来翻译“屏牢”一词,同学们贡献了近十个版本,课堂讨论非常热烈,细致甄别词语的语域和语境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很好途径。

疫情中的网课,肖维青老师一直坚持ClassIn平台。她说,最终放弃用相对简单的腾讯会议而转战ClassIn,主要还是出于教学效果的考虑,毕竟ClassIn是专业的教学平台,有不少提高教学互动性的小工具,对多模态作业的展示也很直观。但是初期的探索比较艰巨,肖老师自嘲自己是学校教学技术支持群里“最老最笨最爱问”的那一个。

同学们也表示,无法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是遗憾的,由于缺少眼神交流,需要克服自己走神分心的问题,但是肖老师的课堂上有分组讨论、随机点人、小黑板计时作业、上台发言勇夺奖杯等快节奏的教学设计,让你无暇分神。线上教学也方便浏览PPT和记笔记,在宿舍学习,可以与室友们相互监督,做到共同进步。

肖维青老师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受到了本硕博学生的喜爱。博士生马鸣皓表示,在配音过程中,收获快乐与成就感之余,还有效缓解了在封闭期间的焦虑,希望未来可以参与完成更多富有趣味性的作业。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和猝不及防的封闭管控,同学们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焦虑、低落的情绪。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肖维青老师的影视翻译课程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参与到有趣且有意义的配音实践中,缓解同学们的焦虑心理,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体认。线上教学期间,希望老师们能够根据课程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课程吸引力,让同学们在疫情期间充实学习,收获成长。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王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