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教学> 正文

“让世界读懂中国”:上外中国学的育人实践

【学科建设】 2025-10-16 作者 / SISU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观新闻

语言切换
  • 1.jpg

  • 2.png

  • 3.png

  • 4.png

  • 5.png

  • 6.png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上外党委书记尹冬梅应邀出席,副校长衣永刚、文学研究院教授宋炳辉、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教授Muhammad Nasim KHAN、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Wolfgang Werner Kubin、语言科学院研究员Bao Zhiming、语言科学院研究员Gwendonila Jeanne C Bouvier、语言科学院副研究员Muhammad Afzaal等专家学者应邀参会交流,高级翻译学院张爱玲教授领衔11个语种的语言服务全力保障大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近年来,“中国学”已从海外汉学研究的传统范畴,发展为兼具本土主体性与全球视野的综合性学问。2014年是上外中国学发展的“里程碑之年”。这一年,上外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下设立全国高校的首个中国学专业,从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经济与社会、中国政治与外交三个方向实施全英文教学改革,并迎来首批来自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研究”3门课程一经开课即入选上海高校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2015年,上外成为“新汉学计划”接收院校,是当前国内18所重点高校之一。

在上外的学科版图中,中国学的诞生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学校主动顺应时代需求,进行体系化构建与协同化发展的结果:在语言文学范畴之外,从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拓展中国学研究的内涵,让国际世界从更宏观更多维的视角理解当代中国和历史中国,让中国学在全球知识体系中不断生长出更细腻的文化肌理、更灿烂的思想光芒和更多维的价值维度。

无界课堂——从基层治理到企业实践,扎根中国大地

“在海立集团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我体会到当代中国的‘生产’概念已不再单纯由劳动力规模决定,而是由远见卓识、学习能力和组织适应性所定义”,来自土耳其的中国学博士生Elif Erkec 的课堂日志,是上外中国学为全英文硕博项目打造的“无界全景课堂”的侧记。从社区治理现场到企业生产一线,从文化场馆到司法机构,国际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真实中国。

在长宁区古北市民中心,留学生追问“国际化社区如何平衡多元文化需求”;在萍聚工作室,他们与全国人大代表热议 “民意如何走进立法程序”。上海电气旗下的海立集团,作为《国际公共关系策略与实践》课程的实践课堂,成为读懂中国新能源制造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

这堂实践课由焦妹老师牵头设计,设置海立集团作为田野课堂,“初衷是让学生跳出书本,在真实的企业场景中理解国际公共关系的策略逻辑”。比起课本概念,学生更需看到“中国方案”的具体形态,海立的转型历程正是中国新能源制造正从“跟跑”向“领跑”跨越的缩影。实践课堂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不仅“看见”中国,更“读懂”现象背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价值不设限——中国学人才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纽带

“我们培养的是一批深刻理解中国国情、具备全球传播能力的知华、友华、善华国际化青年人才”,上外中国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十余年实践中结出硕果。

Alaa Aldeek博士从上外中国学毕业后,长居上海,继续从事学术研究。Alaa Aldeek的学术与职业发展,受益于中国学项目的理论和实践双轨培养,“上外为我搭建了与中外专家学者深度交流的平台”,而这种学术赋能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走访、问题探究等路径与现实需求紧密相连。他把理论应用于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地区的公共事务研究,将成果转化为战略规划,为推动地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理论研究必须与现实实际结合,尤其在中东、巴勒斯坦等亟待全方位发展的地区”,他坦言,在上外受到的学术训练让他能以系统化学理化的视角解读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徐哲明(PORNPAWIS LHAPEERAKUL)与上外有着深厚的学术缘分。他是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硕士毕业时,徐哲明已收到泰国皇太后大学中文教师的职位,但他选择在上外继续攻读中国学博士学位,“我今后想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做连接中泰与世界的桥梁。”他曾说:“百闻不如一见”,如今作为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诗琳通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的徐哲明,正将求学期间的积累转化为实践,将上外“从中国大地找答案”的理念融入教学。

像Alaa Aldeek和徐哲明这样的,还有很多。2016级硕士VUSAL GULIYEV(布桑)现为汉学家兼政策顾问,供职于南高加索地区顶尖的国际事务智库——阿塞拜疆国际关系分析中心;2017级硕士DIANA NASSER MWAMNYANGE回到坦桑尼亚外交部下属机构任教,培养下一代中非外交人才;2016级硕士RUBEN DARIO FAVELA RAMIREZ 回到墨西哥任职于华为拉丁美洲分部助力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从学术研究到外交领域,从教书育人到跨境企业,他们正以多元身份,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最佳纽带。

从历史积淀到未来新篇:“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上外样本

校长李岩松在今夏召开的“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研讨会上指出,交流互鉴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不同文明正是在交流与互鉴中消除隔阂、共生共荣。让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读懂中国,上外的每一步都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早在1984年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到2014年成立中国学研究所并设立中国学专业,再到2024年组建中文学院建设特色中文学科。从“教语言”到“传文化”再到“讲中国”,学校集全校之智,融通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中东研究所、孔子学院工作处等多单位之力,打造了中国学这一跨学科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学硕博教学体系,培育和团结了一批新生代中国研究专家和知华友华青年人才。

眼下,中国学本科专业设立在即,本硕博贯通的中国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更加清晰,全英文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国际学生实习实践路径不断拓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再认证迎评工作扎实推进。继续培养既懂中国又会讲中国故事的国际人才,鼓励和支持国际学生以扎实的学理和开阔的视野,帮助世界更好地读懂历史之中国和当代之中国,上外中国学的新篇已然全力谱写。

初审 / 徐瑞雪 编校 / 王天奕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