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教学> 正文

上外召开“高等学校来华留学再认证”迎评工作推进会

【人才培养】 2025-10-16 作者 / 周博 来源 /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切换
  • 留学生认证照片.jpg

  • 3.jpg

  • 2.jpg

       为扎实推进学校“高等学校来华留学再认证”迎评工作,明确时间节点、细化任务分工、补齐工作短板,10月9日,学校召开2025年“高等学校来华留学再认证”迎评工作推进会。校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教学单位负责人参会,衣永刚副校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部署,会议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蒋昕宇主持。

明晰再认证背景,夯实迎评工作基础

        会上,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书记张艳莉就“高等学校来华留学再认证”历史背景进行了梳理,强调了再认证工作对学校来华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学校已于2023年1月召开了高等学校来华留学再认证工作的启动会,本次会议是为了准备专家进校审核而召开的迎评推进会。张艳莉指出,学校于 2017 年参加了第二批教育部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试点认证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学校参加本次再认证工作,是在新的认证指标和认证体系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检视和自我提高。张艳莉强调,2025 年 11 月 5 日至 7 日,教育部专家组将正式进校开展审核,全体参会人员需提前做好规划,确保各项准备工作衔接有序。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副院长、留学生办公室主任陈灼芬聚焦材料准备与现场审查细节,明确了近期工作重点。目前留办已完成各类迎评参考材料的编制工作,供各职能部门及院系所使用。各单位务必做到全员重视,全体参与;积极准备,高度配合;信息畅通,随时响应,保障专家组现场审查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完成。

部署各部门任务,锚定 “补短板、强优势、谋长远” 目标

        作为会议核心环节,衣永刚副校长围绕再认证工作的战略意义与各部门职责展开部署,明确将再认证与学校 “十四五” 收官、“十五五” 规划及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紧密结合。强调“来华留学生质量再认证绝非是对过往的终点式总结,而是校准当下、谋划未来的关键契机。”衣永刚阐述了认证核心价值与学校国际化发展布局的紧密关联,点明短板、锚准方向,为学校留学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划定路径。衣永刚指出,此次再认证需聚焦 “质量、成效、潜力” 三大核心,尤其要深挖发展潜力。面对 2034 年人口达峰后可能出现的资源优化需求,我们更需以《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为指引,将来华留学生比例作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大学”的关键指标。衣永刚援引国际通行标准:世界百强高校本科生国际学生占比多为 5%-15%,研究生达 30%-40%,英国 G5 高校更是超 50%,“这启示我们,必须把来华留学生发展纳入‘十五五’规划核心考量,杜绝‘任务式应付’,将再认证转化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

      衣永刚强调,各院系不仅需系统梳理历年来留学生工作成效,更要主动谋划未来 5-10 年发展蓝图。衣永刚提出,学校初步规划至2030年,将留学生学历生规模提升至 1000 人,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 “拉长供给菜单”,未来要丰富“留学上外”的项目类别,让来华留学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谈及培养质量,衣永刚直指短板并给出破局思路,鼓励各院系发挥主体作用,打造针对留学生的差异化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翻译、中文、国关、法学、语言科学、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培养体系,“上外的留学生教育潜力巨大,关键在于精准挖掘”。

      在“趋同化管理”的认知升级上,衣永刚提出“思维转化” 的要求:“留学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追求的国际化,不应只强调‘走出去’,更要提升‘在地国际化能力’—— 既要增强吸引来华留学生的实力,也要通过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等场景,让中国学生在校园内提升全球胜任力,实现双向赋能。”

      衣永刚强调,来华留学教育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唯有“补短板、强优势、谋长远”,才能巩固并提升上外在国际化办学中的地位,真正让留学生教育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聚焦评分指标与短板弥补,明确冲刺方向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蒋昕宇从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再认证有效期与培养质量档次对比角度提出要求,指出认证有效期不仅仅是年限,更是学校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档次的体现。后续学校将针对不同职能部门及院系所特点,召开各类专题工作培训会,进一步细化再认证工作的具体实施内容,确保各项要求精准落地、责任明确到人。

        再认证工作是对当下的校准和对未来的规划全校上下将以 “不应付任务、谋长远发展” 的态度,做实材料、讲清特色、突出亮点,以再认证为契机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为学校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办学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初审 / 周博 编校 / 王天奕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