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 日,“Making It New”: 现当代英语小说研究工作坊暨第四届英华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与英语学院联合主办,围绕“焕新形式”“种族与全球史”“介入的文学”“生态与未来”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汇聚了来自9所高校的知名学者与青年才俊,吸引了100余名师生到场旁听。
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孙会军教授鼓励与会学者立足学术前沿,碰撞思想火花,为该领域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幕式由程汇涓副教授主持。四个核心议题分别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岚、王腊宝、李尚宏、顾悦四位教授主持及担任与谈人,十二位青年学者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在“焕新形式”议题中,上海外国语大学肖一之通过分析扎迪·史密斯的《骗子》探讨了历史小说写作的真实性边界。上海外国语大学沈矗则以“童年”为理论视角,批判了现代西方思想的迷思。复旦大学陈文佳以《自由》和《裂痕》为例,讨论了家庭小说叙事惯性对生态政治批判力的削弱,并提出了书写去家庭化集体抵抗的可能性。
“种族与全球史”议题中,山东大学冯伟分析了《血色子午线》中黑人杰克逊形象,阐释了其自由身份的虚假性。同济大学高卫泉提出《模仿者》中辛格的反时序写作与父亲“马祭”的失序共同构成了全球南方的抗争原型。上海外国语大学程颖洁指出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反映了南北半球地理空间的对立与倒置,以及英美主流文化与澳新文化的碰撞。
“介入的文学”议题中,中国人民大学周铭提出,玛丽·弗里曼作品中的“恋物”展现了性别群体和道德立场的变化,同时隐含着种族主义立场。北京外国语大学黄强指出,脱欧小说展现了社会分化,也体现了作家探索社会出路的尝试。上海交通大学邹理探讨了韩素音的《重庆之路》如何通过重塑叙事消解西方东方主义话语。
“生态与未来”议题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冬青梳理了文学想象中从斯威夫特“造句机”到奥威尔“故事司”的演变。中山大学肖明文系统梳理了文学饮食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复旦大学吕广钊结合“种植园世”理论,分析了科幻文学中食物未来主义叙事的内涵,强调了生态联结的重要性。
各议题主旨发言结束后,现场均设置互动提问环节,与会老师、同学围绕发言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学术见解,氛围热烈。闭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程心教授致辞,她强调现当代英语小说研究在回应时代命题、推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并对青年学者的学术探索给予鼓励与期许。
本次论坛聚焦现当代英语小说的多元主题与创新路径,为国内外学者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与丰硕成果,更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传承,将为现当代英语小说研究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