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至2日,“文字共生·文明互鉴”专家论坛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JCWS编辑部、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和上海市语文学会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
论坛开幕式于11月1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朱建军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上海市语文学会执行会长陈昌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JCWS主编臧克和教授(JCWS执行编辑张春凤副研究员代读),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欢副教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先后致辞。
陈昌来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文字是文明的基因与历史的载体,当前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论坛旨在搭建跨学科跨地域跨文明的学术平台,围绕古汉字与民族文字互动、中外文字文明对话、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以深化对中华文字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基因,推动不同文字体系的比较研究,为文明互鉴提供学术支撑。
张春凤副研究员表示,文字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印记,汉字与各民族文字共同构成“多元一体”的文化谱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注脚。以文字为纽带,可在世界与中国文字的双向观照中推动文明互鉴。
王欢副教授认为,文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支撑社会记忆与文明延续的核心机制,常与图像、建筑等共同构成文明的表达体系。文明互鉴的关键在于不同文明记忆机制的互通与信任,而“文字共生”旨在实现制度与媒介的互容,促进不同文明间得以真正理解与对话。
孙伯君研究员指出,本次论坛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首次与上海高校合作举办,具有开创意义。民族古文字与汉字同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冷门绝学”的传承,为本领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她就论坛提出了三个目标,即推动学术融合创新、培养研究新生力量、拓展国际合作。
在两场主旨报告中,多位学者围绕多种古文字展开多维度深入探讨。首场报告中,孙伯君研究员结合女真文文献与契丹小字等材料探讨了契丹文拟音问题;天津大学陈鑫海副教授辨析了“对音”的广狭定义及具体形式;宁夏大学彭向前教授首次对西夏文译本兵书进行了整体研究;宁夏大学段玉泉教授则通过西夏文切身字检讨了西夏字拟音与同音字归纳是否准确。
第二场报告中,北京大学李政教授通过赫梯语与鲁维文字使用现象分析了古代文明交流;中国海洋大学黄亚平教授重新界定“文字文明”与“汉字文明”概念,倡导构建非西方中心的普通文字学理论体系;西南大学邓章应教授分析了东巴文义借字共用现象及其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刘志基教授论述了古文字智能化研发基础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并指明数字化基础工作具体内容;中国社科院龙从军研究员探讨了AI赋能古籍修复的实践路径;华东师范大学郭瑞副教授提出了石刻文字数字化及字符集研制的具体策略。
本次专家论坛于11月2日上午设立三个平行分论坛。第一分论坛聚焦哈尼族、西夏、回鹘、契丹等民族文字及其跨文明交流;第二分论坛关注铜器铭文、巴蜀印章、水族水书与东巴文等文字的数据化与比较研究;第三分论坛围绕波斯语、亚美尼亚文明、古埃及文字等外国文字体系展开探讨。
“文字共生,文明互鉴”专家论坛的举办,为不同文字文明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专家学者们以文字为纽带,共探共生之道、共话互鉴之策,凝聚了文明对话的共识,勾勒了未来合作的蓝图。汉字与中国民族古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其创制、传播与译介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力。世界文字与中华文字彼此映照,共同谱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和谐乐章。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字纽带,使得不同民族的智慧得以相互传递、共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