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2025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学术活动】 2025-10-31 作者 / 陈灵 来源 / 跨文化研究中心

语言切换
  • 图片1.png

  • 微信图片_20251030141046_789_50.jpg

  • 图片3.png

  • 图片4.png

  • 图片5.png

  • 图片6.png

  • 图片7.png

  • 图片8.png

  • 图片9.png

  • 图片10.png

  • 图片11.png

2025年10月24日,“跨文化研究与人工智能交互赋能:转型·议题·工具”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方法路径与实践工具,就跨文化研究在智能化时代所面临的核心议题与关键挑战进行了深度探讨。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Interactions Research, JICIR)协办。来自海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校内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及科研院所负责人出席会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衣永刚、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孙有中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衣永刚副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跨文化研究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亟需推动研究范式创新与学科能力提升。他强调,过去所谓“人工智能无法理解语义”的观点已被现实突破,人机协同正日益成为推动人文社科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他呼吁学界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更应坚守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核,以“科技向善”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于文明互鉴与人类共生,而非助长隔阂与对立。

孙有中会长发表线上致辞,他以“转型、议题、工具”为框架,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时代跨文化研究的发展路径。他指出,在全球化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交互的形态与机制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跨文化研究应突破传统人际交流的范畴,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转型、话语传播、价值认同等核心议题的影响,并以批判性视角将AI同时作为研究工具与伦理反思的对象。他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汇聚智慧、激发创新,为跨文化研究在智能时代的突破与发展注入新动能。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角度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主旨报告由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外籍主任顾力行教授主持。同济大学王鑫教授以“共通性与AI赋能跨文化传播:理论、逻辑与路径”为题,从多学科融合视角出发,指出跨文化传播研究需整合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资源,以应对全球化与AI技术带来的挑战。王教授提出“共通性理论”,利用AI赋能“文本-物-人”之间的传播与流动,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共通之理、共在之事、共感之情、共生之境”,构建植根中国思想资源、可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学理体系。她同时指出,AI虽能在文本生成、场景构建和人际交流辅助等方面赋能跨文化传播,但也受限于数据偏见与情感理解不足等问题,凸显出技术赋能与文化主体性之间的张力。她强调,AI时代应审慎处理人机关系,坚守人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化“共通性”研究应对文化误判与信任危机,更好地实现人类文明互鉴和深层交往时的“美美与共”。

华中科技大学彭仁忠教授聚焦“AI时代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发展与数字素养提升”,指出外语教师的角色已从语言传授者转向跨文化解释者与国际传播桥梁。他强调,跨文化能力应在知识、态度、技能与意识四维基础上,增加“技术中介”维度,涵盖数字交际、虚拟场景适应、数据素养等要素。面对AI、VR等技术变革,外语教师需从认知、情感、行为、反思、行动导向与数字素养六方面全面提升,实现向“数字文化导航者”的转型。彭教授也指出当前教师面临文化适应复杂、技术素养不足等挑战,呼吁通过跨学科研学、技术实践与情绪智力培养等路径系统提升复合能力,塑造具备全球视野、技术素养与文化自觉的新时代教师,推动跨文化教育与国家叙事深度融合。

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Jaimee Stuart发表题为“Rewiring Acculturation for the AI Era”的演讲,从跨文化心理学与网络心理学交叉视角,提出“数字中介的文化适应”新范式。她指出,数字技术已构成一种动态、渗透且负载文化的意义系统,重塑移民、难民等群体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连接。通过分析手机在难民流动、社交媒体对留学生心理调适的影响等案例,Stuart教授揭示技术中介环境下文化适应的复杂性,强调须关注算法背后的文化预设与价值偏向。面对算法偏见、数字监控与西方技术霸权等挑战,她呼吁建立跨学科的“数字跨文化心理学”,加强技术中介互动的伦理审视与文化敏感训练,构建包容、韧性的全球理解路径。

吉林大学吴胜涛教授以“AI时代文化的三大核心问题”为主题,从人类演化视角指出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学习与集体协作能力,尤其体现为集体主义在灾难应对中的适应性优势。他提出,AI正冲击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观,大语言模型已具备文化“变异-传递-选择”的要素,可能成为独立文化主体,呼吁转向“人机平等”的混合文化观。吴教授进一步阐释AI与文化的双向赋能:AI可作为文化反思的“镜子”,揭示人类文化中的偏见与异化,扩展文化表达与教育;而人类文化则为AI提供价值引导与治理框架,通过心理学方法干预AI偏见,实现“人在回路”的伦理治理。他最终倡导构建技术潜力与文化反思并重的混合文化体系,推动人机协同发展。

下午的专题研讨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具有多元学科背景的学者,围绕“数智赋能跨文化教育”与“数智赋能跨文化传播”两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首场专题研讨“数智赋能跨文化教育”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戴晓东教授担任点评嘉宾。上海外国语大学汪小玲以“AI技术赋能下的Z世代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与方法”为题,剖析了人工智能在教学中可能引发的“技术依赖”问题,并提出教学优化与素养提升的系统性应对策略。湖南师范大学曾达之围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为例,介绍了融合线上教学、线下互动与虚拟仿真技术的课程实践,探讨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实践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倪琴以“以人为本:《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解读与外语教育应用”为题,系统梳理了国际组织提出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为外语教师在智能时代的专业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比利时鲁汶大学金漪雯发表了题为“Integrating ChatGP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Effects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Critical Incidents Exercises”的报告,通过实证研究指出,ChatGPT的辅助能显著提升学生在处理跨文化冲突案例中的术语准确性、分析深度与策略系统性。

第二场专题研讨“数智赋能跨文化传播”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迟若冰副研究员主持,邓一恒教授担任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李倩以“工具还是伙伴?跨文化视角下的AIGC接受与使用”为题,揭示了中西方用户在AIGC认知上的差异:中国用户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伙伴”,而外国用户则更多强调其工具属性。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妍在“价值熔炉:基于智能体对抗的大语言模型价值稳定性测评研究”中,创新提出“价值熔炉”分析框架,用于评估大语言模型在对抗性语境中的价值一致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毛科文以“人工智能治理的多元文化话语—基于中国、美国及英国政策文件的分析”为题,比较了三国在AI治理议题上的文化立场与政策重点。中央民族大学王凯璐以“Multi-level Cultural Discount in AI-Drive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of China Daily's Digital Anchor ‘Yuanxi’”为题,通过案例“元曦”探讨AI驱动的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及其影响机制。华东理工大学陈红则以“折叠与展开:生成式AI的‘褶子’想象与跨文化叙事”为题,从哲学与叙事学视角阐释AI内置价值观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张力,倡导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构建包容性治理路径。

两场专题研讨从教育创新与传播治理两个维度,拓展了数智时代跨文化研究的学术视野,为应对技术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适应、价值引导、教育转型与传播治理等核心挑战,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论洞见与实践启示。研讨成果对推动跨文化相关学科在智能语境下的深度融合与范式革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跨文化研究学科在数智时代的学术活力与发展潜能。会议围绕“跨文化与人工智能交互赋能”这一核心议题,通过跨学科、多视角的深入对话,不仅增进了对AI与跨文化教育、传播融合机制的理解,也在理论构建、方法创新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与会学者聚焦技术依赖、价值稳定性、文化折扣、AI治理等关键问题,展开了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的研讨,为应对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背景下跨文化交往的新挑战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思路。展望未来,跨文化研究将继续秉持开放融合的学术立场,深化多学科协作,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前瞻性的学术范式,为促进文明互鉴、营造数字时代和谐共生的全球传播生态贡献智慧与力量。

初审 / 衷苾璇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陈俊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