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2025年欧美汉学家研修活动在上外开幕

【学术活动】 2025-10-17 作者 / SISU 来源 /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切换
  • 1.png

  • 2.png

  • 3.png

  • 4.jpg

  • 5.jpg

  • 6.jpg

  • 7.jpg

  • 8.png

  • 9.png

  • 10.png

  • 11.png

  • 12.png

  • 13.png

  • 14.png

  • 15.png

  • 16.png

  • 17.png

  • 18.png

10月14日,2025年欧美汉学家研修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开幕,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马耳他、西班牙、匈牙利、比利时、克罗地亚等10个国家的16名汉学家参加研修活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朱桂杰、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出席开班仪式并发表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党委书记孙子东主持。

朱桂杰副秘书长指出,文明交流并非单向传播,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成就的过程。在中外交流史上,汉学家不仅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打开了窗口,也为中国人从不同视角审视自我提供了崭新的角度。汉学家在文明交流与文化互鉴中具有独特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发挥学术影响力与跨文化阐释能力,在国际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崇高追求,共同推动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王欣副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上外的治学传统与发展现状。她指出促进中外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已深深镌刻在上外的办学基因中。她认为,在这个动荡变革的时代,文明对话是化解冲突对抗的破局之道,而汉学家群体正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文化摆渡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上外希望与汉学家们携手共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合作网络,推动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助力世界走向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未来。

“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

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9位中方学者与欧美汉学家围绕历史和现代的中国、科技发展与汉语学习等话题展开研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儒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欧洲人文主义倡导尊重人的价值,这充分体现出中欧文明在理念上的深层契合,将有助于为全球气候治理与和平共处提供思想支撑。各国学者应以跨文明学术合作为基础,激活不同文明的智慧传统,在人文视野中探讨技术治理与人类命运的共同课题,推动构建一个以共情、合作和多边主义为基础的世界知识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姜进教授从比较历史视角梳理中国妇女解放演进,指出其与民族现代化交织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揭示其与现代国家建构的共生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提出理解中国需面对古典文明延续与近两百年现代化进程这两个“故事”,他强调应避免西方中心主义,以开放姿态推动文明平等对话。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程亚文教授从思想史比较角度指出不同文明面对的政治伦理问题高度相似,主张未来人类知识体系应超越语义分歧,构建 “人类知识共同体”。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从哲学层面指出跨文化交流需突破表层理解、进入他者“框架性理念”,主张以平等姿态实现文明互鉴。上海外国语大学武心波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文明、方法层面突破全球现代性困境,是对现代性本质的再审与超越。同济大学叶澜副教授提出AI虽能辅助汉语教学,但无法替代人文温度与文化感知,人的感性与经验是语言教育核心。

汉学家们对中方学者的观点予以热烈回应。美国《执行策略评论》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结合自身经验,回顾中美关系发展与“一带一路”影响力,倡导以文化互鉴和科技合作应对全球难题,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重要意义。匈牙利-中国友好协会成员帕特里克·彭格拉茨(Patrik Pongracz) 指出,中国现代化规模、速度与内涵独特,提供非西方借鉴模式,兼顾多方面发展并体现大国担当,理解其逻辑与实践意义重大。意大利米兰翻译学院博士、意大利中国文化协会成员马蒂亚·克拉拉蒂(Mattia Corrarati)则从翻译与教育实践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对语言工作的影响,认为人类应学会与AI共存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吴漠汀(Martin Woesler)指出科技应服务人类福祉,呼吁中欧学者开展联合研究以科学理性化解对立、重建全球信任。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汉语教师普泉熙(Patricia Giot)认为课堂理论难促文化理解,建议通过青年对话、学界互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受中国。

姜锋研究员在总结时指出本次交流内容充实,覆盖领域广泛。他倡议以此次研讨会为重要契机,强化汉学家与中方学者的学术联动,在联合研究、联合发文上形成实质进展,同时切实为学生及青年学者搭建更多实践桥梁,携手共创未来。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所执行所长胡春春副教授和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胡文婷副教授联合主持。

欧美汉学家与上海出版人对话沙龙

欧美汉学家研修第二场活动“以出版为桥 促文明互鉴”——欧美汉学家与上海出版人对话沙龙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举办。沪上出版界代表与汉学家进行深入对话交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丁毅在致辞中指出,出版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汉学家通过精准转译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出版机构则肩负国际文化传播与中文教育使命。他表示,出版社未来将深化与汉学家的合作,通过出版进一步促进文明互鉴,实现更广泛的国际文化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龚海燕、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马胜、同济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部主任袁佳麟等三位出版人结合各自出版社情况,围绕“汉学出版与文明互鉴”主题与汉学家们展开对话交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黄卫主持该活动。

本次欧美汉学家研修活动旨在落实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成果,帮助欧美汉学家同中方学者加强交流对接,为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和力量。研修活动在沪持续5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期间将通过专题研讨、对话交流、古籍阅览、实地参访等多元形式开展。

初审 / 王天奕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