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外语教材开发与研究国际会议暨英语基地第四届双年会在上外召开

【学术活动】 2025-09-28 作者 / 成晓璇 来源 / 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语言切换
  • 封面.png

  • 1.jpg

  • 2.jpg

  • 3.jpg

  • 4-1.png

  • 5.jpg

  • 6.jpg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为期三天的“外语教材开发与研究国际会议暨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第四届双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联合主办。本次会议包括19日的会前工作坊和20-21日的正式会议。与会者共计300余人,汇聚了国内外外语教育领域知名学者、研究人员、教材编者、出版界同仁、一线教师与硕博士研究生等,共同探讨新时代外语教材的创新与发展。

开幕式:高瞻远瞩,致敬先行

9月20日上午,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开幕。上外校长李岩松致辞中重申,国家教材基地的核心使命是聚焦外语教材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需求,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的教材理论研究,推动教材建设与外语教育政策、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本次会议将为外语教材研究者、编写者和教学实践者提供深入对话交流的平台。他强调了教材在外语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指出在数字化与国际化背景下,外语教材开发应思考如何更好地扎根中国语境、体现国际视野,创新优化、赋能师生。

开幕式特别设有向国际知名二语习得专家Rod Ellis教授致敬的环节。束定芳教授回顾了Ellis教授与上外20多年的学术合作过程,特别感谢他推动任务型教学在上海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主旨发言:思想交锋,多维启迪

在为期两天的正式会议中,六场主旨发言为与会者带来前沿的理论洞察和多元视角。首日,德国乔治·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所长Eckhardt Fuchs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澳门城市大学金立贤教授、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Jonathan Newton副教授先后发表演讲,主题涵盖教材中“他者”的呈现、中国外语教材原创性、外语教材的评估与拓展,以及教师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次日,科廷大学Rod Ellis教授以任务评估为题,深入解析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评估的核心要素;英国谢菲尔德大学Nigel Harwood教授则从教材内容、使用与开发三大维度,系统分析了外语教材研究的现状与前沿动向。

主编与责编论坛:聚焦实践,探索路径

在20日上午的“教材主编论坛”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教科院、澳门城市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材主编们围绕“外语教材编写中的创新”这一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认为,新时期教材编写应更具灵活性,应将教育理论、教学法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以满足多样化的实际教学需求。

“教材责编/编者论坛”在21日上午举行,来自译林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编者们则聚焦“外语教材编写中的挑战”这一议题,探讨了如何平衡学术性与师生需求、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提升教材吸引力等问题,为教材编写与出版实践提供了经验参考。

会前工作坊+平行论坛:启迪实践、多元互动

19日的会前工作坊邀请到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李威峰老师、新西兰惠林顿维多利亚大学Jonathan Newton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与华南师范大学金檀教授,分别围绕双新教材使用、课堂会话教学、教学实践者研究与教育新技术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交流、学习、实操的平台。20日下午的十五场平行论坛中,超过100位外语教材研究者与硕博士研究生围绕外语教材的编写、使用、评估与数字化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分享。

闭幕式:总结展望,共绘未来

在21日上午的闭幕式上,基地副主任田臻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向所有参会者、报告嘉宾、主题论坛和平行论坛召集人及志愿者们表示感谢,并特别感谢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团队提供的专业支持,同时表示,希望大会成果能够激发更多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我国外语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会后的交流反馈中,多位与会者表示,本次会议主题务实、内容丰富,“首次将教材主编、责编聚到一起讨论,非常有意义”,“迈出了打破出版社壁垒的很重要的一步,让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研究者进行对话”,“主旨发言与论坛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为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深刻启发”。多位硕博研究生则分享了他们的切身体验,表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面对面交流拓宽了自身的研究视野,也让他们在学术互动中感受到自己作为知识创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增强了学术自信。

本次大会全面展现了外语教材研究的前沿进展,回应了实践中的核心关切,并在学界与实践者之间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会议不仅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的学术创新和国际对话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初审 / 吴琼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