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

【学术活动】 2025-07-10 作者 / 朱伟芳 来源 / 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语言切换
  • 01 大会合影(加亮版)_副本.png

    大会合影

  • 02 李岩松校长.jpg

    开幕式致辞

  • 03 赵刚副校长.jpeg

    开幕式致辞

  • 04 张西平.jpeg

    开幕式致辞

  • 05 聘任仪式合照(三人)_.jpg

    聘任仪式

  • 06 主旨报告一.jpg

    主旨报告一

  • 07 主旨报告二.jpg

    主旨报告二

  • 08 分论坛.jpg

    分论坛合影

  • 09 主旨报告三.jpg

    主旨报告三

  • 10 主编面对面.jpg

    主编面对面

  • 11 主编面对面.jpg

    主编面对面

  • 12 提问.jpg

    提问环节

  • 13 闭幕.jpg

    闭幕致辞

2025年7月5日至6日,“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200位学者参会,围绕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海外汉学创新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致开幕词,强调交流互鉴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海外汉学为中国学术发展注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表达。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讲话精神的重要契机,赵刚副校长提出三点倡议:充分研讨、赓续传统、紧密联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致辞中强调,外语类高校应结合语言优势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推动学术转型,为中国学术的全球表达注入新动力。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设有三场主旨报告,分别由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胡文婷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主持,内容涵盖汉学传统演变、中西思想互释、中国形象建构等前沿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大援教授研究汉学的传统及其演变,指出其研究主力从天主教修会转向世俗教育,强调汉学对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从海外汉学视角探讨汉语文学的多元阐释,认为这种视角对把握汉语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动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李晟文教授以圆明园为例,阐述中法文化的互鉴交融,强调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冰教授以梅兰芳访苏为例,研究中国戏剧在俄罗斯的传播,指出其打破了西方对中国戏曲的误解,推动中国戏剧走向国际。复旦大学刘耘华教授探讨中欧思想交往中“理一分殊”“物物一太极”与单子论的关系,强调儒家思想对西方审美现代性演化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强调海外中国学研究在呈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版图、推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价值。厦门大学吴光辉教授分析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东方化”思想,指出其在日本中国学中的独特地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教授探讨程抱一和弗朗索瓦·于连的中国诗论,分析中西诗学在跨文化理解中的理论分野。华中科技大学谭渊教授梳理老子形象在德语世界的变迁,揭示跨文化诠释范式的演变。福建师范大学周云龙教授分析文艺复兴文学中的中国元素,强调其在跨文化诗学中的表层性意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志强教授研究中国四大名著在东南亚的传播特点,指出其传播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本次会议设有十个专题论坛,百余名学者围绕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典籍翻译与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形象构建、汉学文献与文明互鉴、文学跨文化叙事等议题展开讨论,分享最新成果,展现跨学科、多语种的学术活力。

“主编面对面”环节由张帆教授主持。《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张冰、《外国语言文学》主编葛桂录、《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主编纪建勋、《德意志研究年鉴》主编谭渊七位期刊主编出席,围绕期刊定位、发展理念、特色创新和投稿建议等内容展开交流,为青年学者提供科研与发表的建议。

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童欣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潘鸣威教授强调系统梳理海外汉学发展脉络和研究中国话语传播与接受机制的重要性,并感谢与会者。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总结会议三大关键词:文明互鉴、中国话语、跨学科,指出这些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张帆教授代表主办方感谢与会者,强调会议深化了理论对话与实践交流,展现了跨学科与多语种活力,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与海外汉学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平台,也为新时代青年学者指明了研究方向,进一步凝聚了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的力量。

初审 / 柯知春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