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外国语》编辑部举办第七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2025-05-23 作者 / 常馨方 来源 / 《外国语》编辑部

语言切换
  • 《外国语》编辑部举办第七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

2025年5月16—18日,由《外国语》编辑部主办,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与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智能共生时代的翻译研究新范式”——第七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举行。扬州大学副校长赵文明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赵文明副校长向与会嘉宾学者表示欢迎,向长期关心学校发展的《外国语》编辑部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人文社科发展情况。束定芳主编指出,《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本届论坛聚焦智能共生时代的翻译问题,是一个新的开始,在人工智能大热的今天,翻译理论界需要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特征,找到翻译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范式,寻求翻译研究的突破。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智能共生时代的翻译研究新范式”,与会专家主要围绕五个议题展开了研讨:1)AI时代的翻译哲学研究 (AI和人类译者的具身性、主体性和创造性);2)AI时代的翻译批评与伦理;3)AI时代的文学翻译;4)AI时代的译论反思;5)AI时代的翻译质量评估。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以及扬州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共50余人参加了论坛。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以“翻译基本问题再审视——面对AI 技术挑战的思考”为题,从翻译的本质出发,再度思考“何为译”“译,还是不译”“译什么”“谁在译”“如何译”五个翻译的基本问题,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翻译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符号转换,日益呈现为一个牵涉诸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许钧教授认为,在AI技术对翻译领域提出挑战的时代大背景下,学界更应以具有历史纵深与时代广度的眼光,再次思考翻译的基本问题和多维特性,探索技术赋能下译者的使命与翻译的多重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宁的发言题目是“人工智能时代文学、人文学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分别探讨了后人类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和出版。他认为,人工智能参与文学创作和翻译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使人类能够尽快地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并尽快地阅读到产生自异国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但它同时也会导致作(译)者著(译)作权在一定程度上的淡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教授在题为“迎接AI时代的翻译及其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了AI技术能够回答的和难以回答的翻译问题。他认为AI翻译在处理科技类文本等应用型文本时表现出色,但相比于人工译者,AI无法给出“为何译”“何为译”“译何书”“何人译”“译几何”“译何为”等6个问题的答案,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翻译和翻译研究是人为的研究,翻译的内生动力来自于人类社会的语言沟通、文化交流、思想繁衍的需求,呼吁翻译研究者用好AI,助力并拓展人的研究,以数字的量度和人文的温度提升数字人文和数字翻译研究的高度。

上海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文学翻译研究的面向与任务”。她分别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研究现状及成因、人工智能对文学翻译研究提出的问题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翻译研究必须思考的真正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她指出,人工智能对文学翻译的挑战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在法律、翻译伦理和能力上还无法成为文学翻译的行为主体,但接下来的研究应对目前人工智能在文学翻译领域的介入程度做出描述,对文学翻译因人工智能泛用而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预估,以及对人工智能的文学译本做出有效评价。

《上海翻译》主编、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批评标准”为题,从背景、共识、困惑、特征和张力等角度设想了人工智能时代应有的翻译批评标准,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研究者很难继续沿袭人工翻译时代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来开展有效的翻译批评,但同时指出,翻译批评在面对人工智能翻译时仍将发挥相应的功能,鼓励研究者正确认识人机协同发展的现实与潜势,积极主动地构建人机协同发展的翻译理论,反思传统人工翻译批评理论与标准,构建契合人机协同模式的新理论和新标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东风教授以“AI时代的文学翻译”为题,结合AI翻译文学文本的实例探讨了利用AI做文学翻译的可行性,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在翻译时不能采用“以反常对反常”的翻译策略,那么它顶多只能译出原文的内容,而无法译出原文的文学性;而没有译出原文的文学性,也就没有译出原文的诗学功能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最终只能导致文学翻译的失败。他对AI能否在译文中保留原文反常化的形式特征提出了质疑,并据此推出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仍替代不了人工翻译的观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作了题为“AI翻译应该缓行”的报告,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他提出:AI 在文学翻译领域的适用范围有限;文学翻译以外的AI翻译不应该成为外语界讨论的对象;文学翻译同文学创作一样,是人类自我表达的需要,不能依赖、更不能让位于AI;否则将导致人类感受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的退化,精神世界的贫乏,甚至引发人性的丧失;AI的显性优势在文学翻译领域并不存在,文学翻译者不应以追求效率为最终目标。

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批评研究的核心问题”。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与翻译研究面临新的挑战。翻译批评应充分发挥其实践介入性、理论探索性与价值导向性,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翻译实践与研究领域的现实,把握翻译本质与价值、翻译伦理、翻译主体性与创造性等核心问题并展开深入思考,切实发挥其应有的建设性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研究的困境解析与创新路径”,剖析了大语言模型的建构过程,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机器学习的范式,对比了传统机器翻译与大语言模型翻译的差异,提出了技术人文新关系和翻译教育新范式。在实际操作层面,王华树教授提醒翻译研究者要科学使用大语言模型,充分发挥大模型的信息和内容处理优势。

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作了题为“AI是怎样的Agent?”的报告,其中反思了AI Agent的能动性、意志性和意志执行力(意志力),借此对比了AI Agent和人类Agent的关系,推动了人类译者和AI机译者行为对比研究的进路,开拓了译者行为研究的新领域,拓展译者行为批评的新视野。同时以AI和目前的译者行为研究为背景反思Chesterman有关“译者研究”体系的不足,在研究目标明晰的前提下对译者研究的理论建设路线进行了体系化说明。

扬州大学王金铨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与实践”。他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革新的技术突破归纳为三大核心特征:第一,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深度语义理解能力。第二,多模态整合能力。第三,自适应领域训练能力。然而,技术红利也伴随着挑战,不论在技术层面、学科层面还是伦理层面,均存在着一些突出性问题,未来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首先需重构AI驱动的多维度翻译质量评价框架,达到语言学理论驱动的技术赋能。他还提到,研究者需在技术优化与人文关怀间寻求平衡,最终实现“智能”与“人文”的共生,推动翻译质量评估在智能化浪潮中革新范式。

《外国语》副主编谭业升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届会议形成了三大方面的认识成果:1)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与人的不可替代性;2)对于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何共存有了新的认识——在人机协同共生的路径探索中,技术赋能与风险防范并重;3)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新的学术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驱动学术研究的革新。

会议闭幕之际,学者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将推动翻译和翻译研究进入人机协同的新纪元。通过批判性反思与技术赋能,翻译和翻译研究领域将在保持人文内核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第七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圆满闭幕。会议将为智能共生时代的翻译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初审 / 常馨方 编校 / 王天奕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