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面向2035的职业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第十九届全国职业院校外语教育发展高级论坛举办

【学术活动】 2025-04-27 作者 / 龙婧 王孟媛 来源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言切换
  • 合照.jpg

  • 常红梅致辞.jpg

    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常红梅教授

  • 李冬梅.jpg

    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黎明职业大学副校长李冬梅教授

  • 陈常晖.jpg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院长陈常晖教授

  • 课题发布1.jpg

    2025年度职业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发布

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职业院校外语教育发展高级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论坛由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和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承办。

本届论坛以“面向2035的职业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主旨报告和专题研讨两个环节,聚焦职教发展方向、数智教学、课程创新、产教融合等多元维度,落实“新双高”理念,探索职教育人新范式。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常红梅教授,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黎明职业大学副校长李冬梅教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院长陈常晖教授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常红梅常务副主任委员首先代表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诚挚祝贺,并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她指出,在全球化加速推进、高素质技术人才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对国际产能合作意义重大,职业外语教育在职教出海进程中大有可为。接着,她提出了职业外语教育创新发展的三大方向:一是提升语言教育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国际化环境适应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充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 “双师型” 教师培养;三是融入数字化转型浪潮,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借数字技术赋能语言教学构建智能教育生态。近年来,外语教指委积极完善职业外语教学标准,深化职业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师资力量培养,推动教学创新,大力支持院校进行数字化布局。常红梅呼吁职业院校找准定位,把握职业外语教育应用性,大力探索职业院校外语育人的特色路径,培养更多契合时代需要的高精尖的人才。

李冬梅主任委员代表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远道而来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向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承办此次论坛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表示感谢。她指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职业外语教育对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指委自201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区域发展、回应社会关切,围绕教学标准、师资建设、课程改革、赛事平台、国际合作五大维度持续发力,取得了扎实的成果。今年,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指委将围绕数字、融合、开放三个关键词,推进数字化转型、拓展产教融合深度、提升国际交流广度。她希望与会来宾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交流、凝聚共识,共同书写新时代职业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陈常晖副院长代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对各方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精心筹备表达诚挚谢意。据陈常晖介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前身是1866年创办的船政学堂,曾培养出严复、邓世昌等杰出人才,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轫地。进入新时代,学院坚持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求” 的办学理念,围绕“大交通”专业布局,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九大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专业集群。谈及外语教育,他提到,学院充分考虑生源特点,开展英语、日语分类教学,并针对不同专业对英语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标准。在开放办学进程中,学院积极向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输出船政标准,在沙特、巴西等地建设多个海外教学机构,专业教师普遍采用双语教学。最后,他指出,外语职业教育面临学生基础薄弱等难题和挑战,希望能借助此次论坛,向各位专家同仁取经。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丁毅主持。

论坛上,2025年度职业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发布。发布仪式由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老青教授主持。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教学教材处副处长王艺雯作了题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报告。她首先详细解读了党和国家在教育强国建设方面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接着,她分享了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近期的工作进展,包括推进职业教育“一体两翼”工作,已与9个省份完成部省会签,建成 3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与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开展产教融合指数研究;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包括推进“新双高”建设、发展职业本科、实施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改革、实施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迭代升级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并探索垂类专业项目;探索职教出海路径,助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职业教育双多边交流机制,增进中外文化理解与民心互通。最后,她希望大家坚定信心,积极推动中国的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行业标准走出去,共同推进职业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报告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谢宇主持。

北京联合大学常红梅教授的报告以“解码外语专业教学新标准:内涵、推广与实践要点”为题,系统阐释了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新标准的研制、要素解读及应用实施。她指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规范和引领,新标准以职业面向为核心,涵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及毕业要求等要素。新标准具备多重特性:对标国家政策和要求,兼具指导性和规范性;立足多维调研分析,兼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考量区域学校差异,兼具普适性和灵活性;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兼具创新性和前瞻性;注重中高本层次衔接,兼具融合性和系统性。她指出,国家标准是底线要求,各院校应结合区域特色与自身优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特色化标准。后续,教指委将推进标准的培训、推广与反馈,确保标准落地见效。最后,常红梅呼吁外语教育工作者发挥外语类专业的价值引领作用,推进“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协同创新和融合创新,利用AI赋能教学,加强政策学习,把握职教动态,促进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报告由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龙婷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洪化清教授围绕“GenAI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作了报告。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高性能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国内也积极推动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这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素质与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GenAI 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暴露出信度与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他强调,GenAI 时代下教师的角色转型尤为关键。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提问方法,实现从 “学问” 到 “问学” 再到 “学问” 的能力进阶,还要借助智能教学研讨平台等资源,推动跨校协同合作与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他指出,若想让人工智能充分赋能外语教育,重点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生态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AI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工具。

报告由武汉文华学院樊葳葳教授主持。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刘淑芸教授以“探索‘双向开放、标准引领、文化赋能’的国际合作新路径”为题,分享了中侨的国际化办学经验。她提到,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教育升本院校,学校立足上海金山产业特色,获得了德国ACQUIN认证,确立了国际化办学思路,以开放思维聚焦人才培养。学校将国际合作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多元合作网络,既积极引进德国 PDCA 质量管理体系、芬兰产教融合模式等优质资源,又主动 “走出去”,在德国设立分校和教学中心,推动师生“双向流动”。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标准输出+本土化服务”的三维路径,有效服务了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才需求,深化了学校国际化建设;通过构建“教育—产业—文化”协同生态,以产教融合、标准合作带动人文交流和技术服务,实现合作多方共赢,积累了国际合作经验。

报告由威海职业学院宣传部部长刘志刚主持。

杭州师范大学李颖教授的报告题为“职业教育英语教材高质量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她指出,教师应深入理解国家政策,思考政策内涵及与教学实践的关联,以契合国家发展方向。在教材建设方面,她提到,高职英语教材是语言教学的载体,也是服务产教融合、落实“新双高”、支撑育人体系重构的重要基石。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英语教材应完成从语言训练工具到“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育人系统的功能升级,坚持目标导向、能力导向、场景导向和融合导向。针对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通用学科导向与专职岗位需求矛盾、思政教育融入难、知识载体固化等问题,她提出了高质量教材的建设路径:基于岗位任务链构建模块,以真实情境驱动;构建社会文化取向的课程育人框架,讲好中国故事,落实立德树人;实现纸数融合,打通教学全场景,打造智慧学习生态。

报告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老青教授主持。

下午的专题研讨围绕高质量课程建设、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大主题展开。

闭幕式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叶青进行了大会总结。他代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向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高度评价了各位专家学者在政策解读、教学标准、课程建设、国际合作、教材开发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他们的探索实践为构建现代职业外语教育体系注入了宝贵经验和创新思路。叶青表示,职业外语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教出海、培养国际化技术性人才、跨文化传播以及打造中国的职业教育标准方面大有可为。

初审 / 查依帆 编校 /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