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面向2035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 :第十八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举办

【学术活动】 2025-04-15 作者 / 龙婧 来源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言切换
  • DSC_4162.jpg

  • 李岩松.jpg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

  • 张峻峰.jpg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教授

  • 孙有中.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有中教授

  • 发布仪式2.jpg

    区域国别(德国)研究数据库综合平台发布

  • 圆桌.jpg

  • 合影.jpg

4月11日,第十八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在山东青岛举办。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协办。

本届论坛以“面向2035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为主题,设主旨发言、圆桌论坛、平行论坛三大模块,探究外语专业如何更有效地融合工具属性与人文属性,打破既有学科思维的局限,让外语专业能够在数字化浪潮中,与社会现实需求与时代发展进程接轨。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首先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坛东道主中国海洋大学以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表达了衷心感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应对数字化浪潮,在实践探索中持续创新。结合“上外方案”,李岩松分享了三点深刻感悟:一、AI时代数字技术推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变的是素质观念,不变的是人文根基。上外高度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引导学生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赋能学术写作、开展自主学习;同时积极推动合作与实践,提升学生的话语表达与文化传播能力。二、AI时代数字技术促进外语学科内涵深化,变的是外延边界,不变的是价值内核。上外成立语言科学研究院,整合授课语种资源,开展微专业建设,全力推动外语与人工智能有机融合。三、AI时代数字技术催生出外语教学的新方式,变的是模式手段,不变的是育人本质。上外将立足学校特色,孵化特色化的“人工智能+”课程,减少传统课堂中过于繁复的理论教学,在项目实践中引导学生赋予人工智能人文解读。他提出,若能将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技术思维深度耦合,推动外语学科跨界创新,则有望开辟出外语学科素质发展的新赛道。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教授代表学校向在座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导、专家致以衷心感谢。建校100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在巩固海洋、水产等特色优势学科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以外语学科为代表的6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均取得长足进步。当前,外语学科正以AI技术为引领,建设语言研究实验中心,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张峻峰表示,外语院校肩负着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优秀复合型外语人才、利用AI赋能外语教育是共同课题。本次论坛以“面向2035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为主题,对推动外语学科革新和教学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有中教授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从四个维度深入阐述了对外语类专业创新发展的思考:一是大力深化“三进”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外语类专业重任在肩。二是着力提高专业适配度。当下高等教育需更有效地响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诉求,外语类专业应积极优化自身的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以此精准培育社会所需人才。三是全面探索涉外人才2.0。外语类专业唯有坚定不移地走复合型人才、“外语 +” 人才以及涉外人才培养之路,方能在未来竞争中开拓广阔天地。四是牢牢夯实专业本体。在强调复合发展的同时,外语类专业也绝不能丢了语言、文学、翻译等看家本领。唯有打造扎实的课程、优质的教材与高水平师资队伍,才能在复合型发展进程中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最后,孙有中指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迈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阶段,外语类专业发展也迎来新的黄金时代,他呼吁外语工作者勇担使命,携手共创外语教育的崭新未来。

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于国栋教授主持。

论坛上,区域国别(德国)研究数据库综合平台发布。

据平台总设计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介绍,平台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团队研发建设,旨在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区域国别研究,打破学科数据壁垒,构建知识框架。不同于其他普通文献检索平台,本平台采用智能化、数据化和可视化方式实现对区域国别数据的检索、分析,具备数据检索与实时监测、政要社会关系网络分析、资政报告生成、历史数据查询、综合数据查询与生成等丰富功能。平台配套的德国研究大模型也将于5月10日正式发布,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平台发布仪式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玉主持。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日报社副总编王浩结合自身外语学习与近40年外宣工作经验,探讨国际传播视角下外语专业的变革和发展。他指出,外语教育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家发展功不可没。他特别肯定了“Chinese English”作为融合本土语言活力和国际规范的语言变体,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中国日报社始终坚持用“Chinese English”来记录和报道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报社成立40多年来积累的丰富语料已成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中的宝贵素材。他指出,面对AI的冲击与“重理轻文”观念的挑战,外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有全球视野和文化理解的人才,其战略意义在于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构建。他呼吁高校坚定信心,强化高阶思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构教学场景。他表示,中国日报愿与高校携手共建融合化、实践化的教育生态,共同推进新时代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报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的发言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的创新与发展”展开。他指出,人工智能对外语学科带来的冲击不只是效率或手段的更新,更为严峻的是对外语学科存在本身的质疑,而这一危机源自外语专业内部学科意识淡薄、专业意识模糊,英语专业毕业生“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现象长期存在。外语学界应从本体出发,明确“外语专业不是学外语的专业”,守正、固本、创新,建立中国自主的外语学科知识体系与学术体系,培养外语精通,具有数字素养、人文情怀、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思想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查明建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既是危机亦是契机。他呼吁外语教育工作者主动应变,抓住新技术赋能的机遇,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完成学科重构与价值再定义,实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愿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外语学科支撑。

报告由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张龙海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索”的报告。他指出,目前高校外语专业“重学科轻专业,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外语教学依然停留在技能性的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建设滞后于时代发展,亟需改革。他重点介绍了复旦外文学院“外语类专业+计算机”双学位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项目回应国家“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需求,整合外语与计算机课程,强调融合课程建设与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语言功底、良好人文素养、宽阔国际视野,兼具语言素养与数字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他呼吁外语院校重拾信心,转变思想,在坚守语言本体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技术,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师知识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探索多元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报告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作了题为“外语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的主旨发言。他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动求变,依托语言数据科学技术和语言认知科学技术,通过重构本硕博课程体系,以文理医工交叉、融合发展为路径,自建智能体平台,打造“AI+外语”特色课程,致力于培养人文情怀与数字素养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尚必武坦言,改革面临师资重塑与教师观念更新的双重挑战,但坚持以叙事驱动、共情引导赢得教师支持。他提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螺旋”应成为外语教育的生命密码,表示愿与同行共享交大经验,共绘未来外语教育新蓝图。

报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慧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的发言聚焦“教师发展”和“领导责任”。她指出,面向2035,外语教育的变革不仅依赖课程体系和技术融合,更根植于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当前教师在数字素养、跨学科能力、角色认知、教研素养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教师角色亟需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设计者”和“教育创新者”转变。为应对挑战,她提出以教研素养带动教师专业素养整体发展,通过“以教促研、以研优教、教研双向联动与协同发展”激发教学活力。她提出教育素养的五大维度,即教研意识、理论素养、教研技能、教研意志和伦理素养。她还从读懂教师、赋权教师、赋能教师、改变教师、引领教师五方面阐释领导者在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共情式管理”和“建设性批评”是激发教师内驱力的关键路径。她呼吁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可持续的“外语教师生态圈”,让每位教师成为变革星图的主动绘制者。

报告由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加民教授主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主任孙静系统梳理了“十四五”期间外教社的学术出版实践,介绍了文学、语言学、翻译、外语教学、文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文创项目、前沿课题和创新成果,以及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的积极探索。她对长期以来给予外教社高度信任与大力支持的专家学者表达诚挚感谢,期待大家继续通力合作,共同为增强外语学科的核心竞争力、维护健康有序的外语专业教学科研共同体贡献力量。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副主任冯莉简要介绍了外教社“教—学—研—测—评—赛”六位一体、全流程的数字产品版图,并以WE Publish外语新形态教材智慧出版系统、智能化多语种教学与科研平台和“词达人”英语词汇智慧学习平台为例分享了外教社智慧平台建设的最新进展。她强调,智慧系统并不会取代教师的角色,而是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延伸其教学能力。“屏幕永远替代不了眼神的交汇,代码永远承载不了思想的碰撞。”外教社愿与诸位老师相伴同行,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中破浪前行,开拓创新,共同描绘外语教育的新画卷。

以上两个报告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营销中心副主任伊静波主持。

下午,“英语类专业卓越发展的多重面向:本体建设与破局方略”圆桌论坛举行。五位专家结合本校、本院的实践经验,从英语专业不同的学科视角审视英语专业的本体内涵,寻求破局之路,探索英语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圆桌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教授主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事业部副主任许高系统介绍了外教社近年来在核心课程开发、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外语教材研究和外语教师发展等方面的举措,着力打造英语专业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她强调,英语专业必将拥有开阔的未来。

以上两个环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谢宇主持。

下午的四个平行论坛分别聚焦综合类、理工类、师范与语言类、财经政法类高校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围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教师发展、数字化、跨文化与国际传播、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六大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张清教授分别对四场平行论坛的交流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闭幕式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玉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他首先对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育外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海洋大学以及线上线下踊跃参会的老师们表达了诚挚感谢。他提到,此次论坛群英荟萃,各方思想碰撞出无数宝贵的真知灼见,意义非凡。接着,他提出了高等外语教育的三大原则:一,扎实推进 “三进” 工作,深度融合价值教育,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二,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积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外语力量;三,全力践行人民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真才实学,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最后,孙玉指出,无论时代浪潮如何奔涌向前,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基本能力的培育始终是外语教育的核心关键。他坚信,外语教育领域依然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平行论坛总结汇报和闭幕式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叶青主持。

初审 / 查依帆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