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第六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在京召开

【学术活动】 2024-12-17 作者 / 王媛 来源 / 档案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

语言切换
  • 4.JPG

2024年12月13日—15日,积极推进外语学科创新发展 加快建设高质量外语教育体系为主题第六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共设12场主旨发言,4场分论坛,近百所院校的外语学科专家学者聚首一堂,共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学科发展新篇章。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于2018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到2023年底全国已有253所具备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的高校加入联盟,成为理事单位。联盟下设6个专门委员会,旨在搭建外语学科交流平台,建设高等外语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国外语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外语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开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雁云、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进行开幕式致辞。张雁云副书记对各位嘉宾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回顾了联盟的重要贡献,指出外语教育创新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全面升级,积极推进外语学科创新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全国外语学科的时代共识。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秉持“博学中西,厚德世范”的院训精神,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查明建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学科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和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使命。针对当前外语学科所面临的一系列关键机遇与严峻挑战,应从学科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建设、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教材体系升级、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数智赋能等维度开展创新性、持续性实践。他呼吁与会专家学者以强烈的使命担当与创新精神,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为构建高质量外语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贡献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主持。 

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以“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专业的价值与意义”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为外语学科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外语教育应聚焦学科本体,深化内涵建设,通过学科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彰显外语学科的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外语学科可以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欣路以“新时代外语专业发展的问题转移与范式调整”为题,强调新时代外语教育需深化学科内涵,推动外语教育从单一语言教学向跨文化、跨学科融合转型。外语教育应以“外”为核心,重点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向,借助多学科方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同时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学生语言、思辨与跨文化能力。对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需避免陷入“工具的樊笼”,并以思想性和内容为根本导向,强化教育的文化内核。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以“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为题,指出外语院校在教育强国战略中肩负重要使命。围绕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外语学科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推动非通用语种、涉外法治、国际传播等紧缺领域的专业建设。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跨学科协同与产教融合,探索“理论+实践”“语言+专业”等多元培养模式,外语教育能够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的转型,全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关键领域发展。

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校长以“守正创新,技术赋能,跨界融合,知行合一 构建外国语大学新文科发展战略新生态”为题,具体阐释了四川外国语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采用“一核八维”“1368”等综合改革模式,强化课程思政,推动学科交叉,优化课程体系,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转型。通过聚焦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以“新文科视阈下数智赋能外语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强调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需深度融入新文科与数智赋能的战略框架,通过多元路径推动学科转型与创新发展。她在报告中分享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构建、产业学院建设及语言服务拓展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索,并指出这一系列举措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拔尖创新型外语人才提供了实践样本,其不仅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也为外语教育改革注入了新动力,助力新时代外语学科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跃升。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围绕“外语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一主题,指出外语学科发展需适应新时代需求,明确外语专业教育“小而精、少而专”的定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公共外语教育应成为外语教育的重点,通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模式,解决非外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痛点,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就“构建新质生产力 深化数智能外语教育改革”为题进行主旨发言。他指出,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对外语教育模式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外语教育需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智能化,同时加强教师数智素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以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通过深化数智赋能,外语学科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以“新文科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外语学科体系的思考及实践探索”为题,指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需在守正与创新中平衡发展,既要夯实语言文学研究的传统优势,又要推动跨学科融合。上海大学通过构建“语言文学文化+翻译+信息技术+国际传播”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兼具中国灵魂与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型外语人才,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重塑课程模块、强化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发展微专业及研究型课程,实现了学科内涵广度和深度双提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张喜华以“AI赋能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为题,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需要注重外语学习者跨文化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培养。通过AI技术的应用,高校外语教育可实现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个性化学习和全球化教育目标的达成。然而,需警惕AI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和可能带来的问题,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以平衡AI辅助与传统教学的优势。

北京大学副校长宁琦以“数字人文推动下的外语教育与研究的改革创新”为题,强调数字人文推动了外语教育与研究的改革创新,赋能外语学科从工具型向研究型和创新型转变。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与传播、学术研究等方面实现了跨学科协同和模式创新。数字人文方法为外语学科拓展了研究议题与空间,有助于培养兼具数字素养、批判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文科建设与外语学科发展”这一主题,指出新文科建设要求外语学科基于学科属性和定位之变,通过学科重塑和交叉融合,应对国家需求和挑战。外语学科应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承、国际传播和跨学科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兼具人文底蕴、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创新课程体系、整合学科资源、构建多元培养模式,外语学科可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以“文化传播能力培养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为题,提出新时代外语学科应以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通过话语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语专业需培养学生在文明互鉴中用外语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分别担任主旨报告环节的主持人。

分论坛

在分论坛环节,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外语学科专家学者围绕“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与专业建设”“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外语课程与教材建设”“教育强国视阈下外语人才培养与教师发展”“数智赋能视阈下外语教育改革与创新”四大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在分论坛一,崔一教授结合延边大学实践经验,指出民族地区高校外语学科应当立足区域特色与国家需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深化智库咨政功能,推动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胡亚敏教授强调,应通过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军事内涵建设,探索“以语言为基础、以军事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素质国防语言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时渝轩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外语学科需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数智赋能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学科体系的深度重塑,致力于培养兼具语言基础与数据科学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数字化时代发展。王德亮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学研究实践,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颠覆了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建模和跨学科融合,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路径,推动语言学从静态规则分析向动态应用研究的转型。张根海教授认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体系建设应彰显中国特色,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守正创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在分论坛二,郝运慧副教授基于北京交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强调结合新文科理念和数智赋能,培养复合型外语与传播人才,讲好中国交通故事,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实效。何山华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这一话题,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革新潜力,可助力个性化教学内容开发、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后评估优化。穆军芳教授认为,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注重语言与传播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校本特色与全媒体技术创新,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能力。冉继军教授结合外交学院实践经验,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聚焦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推动“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AI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张俊翔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南京大学通过课程模块化与跨学科融合,创新外语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传播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持。

在分论坛三,焦丹教授聚焦翻译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人工智能赋能翻译教育可通过构建“语言+文化+AI”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翻译教育从传统向创新转型,培养具备跨文化理解与数智技术素养的高水平翻译教育人才。王雪梅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数智赋能与教育家精神共同推动着外语教师数智素养和教育理念创新,未来应积极构建跨学科生态系统,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外语教育者,以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王永祥教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指出人工智能赋能英语新质课堂,通过个性化学习、创新教学模式和智能评价体系的融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跨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新时代高质量英语教育和新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王志军教授提出,海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聚焦复合型能力建设,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跨文化沟通与国际谈判能力,培养精通语言、熟悉政策、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战略。向明友教授强调,数智时代外语教师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提升数智素养,将教学重点转向学生价值观塑造与高阶思辨能力培养,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在分论坛四,布占廷副教授提出,通过语言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构建“英语+大数据”创新实验班,培养“心有家国、融通文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的跨学科发展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实践范例。梁茂成教授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强调其在外语教育模式革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推动外语教育的智能化、个性化升级中的突破路径。秦洪武教授提出,AIGC在英语教学中可通过动态互动模式优化写作、翻译和情景对话等场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与智能化转型,为未来外语教育提供新范式。杨林秀教授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英语学术语篇生成中展现出较强的语篇连贯性和互动性,但在学术伦理、语义精准性及人际互动方面仍需改进。在实践中可通过微调模型与优化指令,提升其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效果。杨鲁新教授指出,数智时代推动外语教育从“工具性”向“人文性”与跨学科融合转型,通过AI赋能课程创新、教师素养提升和资源公平化,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在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研讨,从外语人才培养到教师发展,从教育数字转型到学科高质量发展,从学科定位到专业建设,从价值塑造到课程改革,从教学研究到论文写作,从学生招生到就业,大家踊跃发言,积极互动,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闭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做闭幕式讲话。他对北京师范大学为承办本次论坛所做的精心准备和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对各高校领导和专家对联盟六年来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表达了诚挚谢意。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联盟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携手广大同仁和师生扎根中国实际,深化学科改革,着力构建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理论体系和特色体系,奋力开拓学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闭幕式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谢宇主持。

本届年会聚焦新质生产力、教育强国、数智赋能、教育家精神等关键词,围绕人工智能与卓越拔尖外语人才培养、外语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维度,立足大局,着眼长远,汇聚了外语学科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有助于推动外语学科在强国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通过本次研讨,全体与会者深刻感悟到外语学科所肩负的使命与机遇,并衷心感谢大会提供的宝贵交流平台。

14日晚举行的联盟常务理事会通过了13所高校的入盟申请(名单如下),补充了师范类院校委员会新增的会员单位(14所高校),至此联盟单位总数已达279。同时,联盟各分委员会进行了工作交流,各常务理事围绕外语学科发展和联盟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初审 / 王媛 编校 / 责任编辑 / 钱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