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2日,上外丝路战略研究所在松江校区召开了“第十六届丝路学论坛:‘一带一路’智库平台建设(2024·上海)”,本届论坛由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河北大学)和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中南民大)协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上外)和《新丝路学刊》编辑部承办。来自河北大学、中南民大、上外等全国三个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作秘书处、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以及北二外中阿文旅合作与研究中心、教育部沙特研究中心(南理工)、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者齐聚上外,围绕伊合组织与智库平台建设、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伊合组织与全球治理、伊合组织与地区发展和伊合组织与地区合作等议题,共同探讨中国高校伊合组织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集思启智。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中东研究党总支书记陈晓黎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胡开宝介绍了上外智库建设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人文交流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建设“一带一路”智库平台具有深远意义。高校智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人才交流和推动政策转化,共同打造开放、创新与包容的学术共同体,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代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上外丝路所近年来的系列科研成果表示肯定,并期待中国高校伊合组织研究学术共同体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国家战略发展贡献力量。
大连民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中南民大)主任哈正利就中南民大伊合中心建设进行了经验分享,指出中心区域国别问题研究已逐步形成了“113”研究布局,陆续产出了一批高质量接地气的咨政报告,后续重点推进青年师生前往对象国开展长期交流。
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河北大学)主任白贵指出,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大特征,“一带一路”智库亟需培养具备国际化知识结构、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以及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一带一路”特需强人才。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李刚强调,国际关系智库(IRTT)是特殊的行动型智库,其主要功能覆盖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国际传播、公共外交和储才育才等五大方面,作为国际社会网络的构建者之一,国际关系智库网络构建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国际关系智库的发展不在数量而在体量和质量,并从大共同体中发展出小共同体。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马丽蓉教授指出,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上外)成立于2017年8月,围绕智库五大功能积极探索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和公共外交建设新路径,培育“多语种+”伊合组织研究生力军,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中外共研“一带一路”的丝路学术共同体。
在论坛的专题研讨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共商共建伊合组织研究与“一带一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
第一阶段专题研讨由《新丝路学刊》副主编刘慧主持,教育部沙特研究中心(南理工)主任季芳桐探讨伊合组织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方面的关键角色和潜在挑战;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王猛多维度分析21世纪以来中阿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第二阶段专题研讨由上外东方语学院文献中心主任李卫峰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阿文旅合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侯宇翔基于中阿文旅合作视阈展望中伊人文交流对增进双边关系的深远影响;河北大学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教授马婷解析新媒介如何为中国与伊合组织国家女性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会;河北大学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教授曹磊剖析“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间的学理支撑和相互影响;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上外)副主任闵捷阐释伊斯兰世界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治理方面的理念、机制和政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毅基于移民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丝路学话语演变。此外,上外丝路所助理研究员周谷馨围绕“伊合组织与地区软治理”、上外丝路所伊合组织课题组成员蒋蓝辉围绕“俄罗斯与伊合组织”、岑雨洋围绕“伊合组织与地区发展”、沙旭沛围绕“伊合组织与地区合作”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2024年5月,上海外国语大学、河北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三家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系统谋划、合理布局、携手合作,中国高校伊合组织研究学术共同体由此发端,本届丝路学论坛系共同体建立后的首次重要学术研讨。截至2024年10月,“丝路学论坛”已成功举办十六届,论坛致力于为从事与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有关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研究交叉,共同推动丝路学术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