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学术> 正文

专家学者共聚上外 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

【学术活动】 2024-04-24 作者 / SISU 来源 / 新闻传播学院

语言切换

4月19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吴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开题论证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局、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20余人参加了线上线下结合会议。

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郭可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莅临上外指导。胡开宝指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感谢各位专家支持上外科研工作,期待大家给课题论证提出宝贵建议。

课题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瑛汇报了总体设计和研究思路。项目分五个子课题,其中,子课题一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景文教授主持,子课题二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郑国玉教授主持,子课题三由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教授主持,子课题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影视文化与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吕鹏主持,子课题五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郭可教授主持。

课题团队由新闻学与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等四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现状与挑战出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五个方面,从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的路径开展国际传播研究。课题致力于通过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针对不同区域国别开展精准国际传播,并增强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研究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多语种案例库的基础上,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专家组评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顶层概念,要把实践语汇与学术概念相结合,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指出,可以从热点和痛点两个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重点关注全球减贫、生态环境保护等国际舆论热点话题,以及新质生产力、科技等国际舆论痛点话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指出,国际传播研究既要推动学理创新,也要为国家战略出谋划策,期待课题组提出国际传播相关的创新假设和创新概念。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研究亟需标志性理论,希望课题组能够提出具有影响力的概念,加强中外对话,推进理论创新。

专家研讨环节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沛芹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针对专家建议进行了深入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华提出,要注重更深层次的战略传播,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如何进入目标对象的话语体系。子课题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郑国玉强调,需要关注中国成就如何向世界共享的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诸廉指出,需要打通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和国际传播研究这两方面的学术概念。子课题负责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影视文化与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吕鹏建议,可以依托上外资源进行大数据抓取、开展多语种访谈,筛选出有影响力的人,从而进行分众化和软性传播。子课题负责人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提出,要将区域国别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化传播紧密结合。子课题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郭可指出,要利用田野调查了解不同语区受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严怡宁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需要与不同国家的话语展开对话。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涉外法治话语中心教授方芳指出,要开展针对性地传播,比如针对欧盟国家分享中国的汽车发展成就,针对东南亚国家传播中国的供应链发展经验。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石磊提出,要注重六对关系的张力,分别是中国性与世界性、现代性与传统性、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文明意义上的东方与西方、合作兼容性与差异冲突性、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

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参与了互动研讨。会议最后,首席专家吴瑛教授围绕如何推进课题实施提出规划和展望。

初审 / 施祎达 编校 / 责任编辑 / 施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