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6月9日上午,“国际教材开发研究会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幕,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束定芳教授表示,该会议是一个良好的契机,给中外学者交流探讨外语教材开发领域的最新理念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0国130多位专家云集上外
上午9点,国际教材开发协会与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国际教材开发研究会议”,在上外虹口校区举行开幕式。
这是由国际教材开发协会发起的年度会议,专门围绕语言类教材开发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已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日本、爱尔兰、荷兰等国家成功举办三十次。
这次会议吸引了超过20个国家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前来,并邀请了Brian Tomlinson、Rod Ellis、Alan Maley、Hitomi Masuhara、文秋芳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主旨发言。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围绕教材开发课程与教师发展、教材开发项目与教师发展、教材本土化与教师发展、校本教材开发与教师发展、教材评估过程中的教师发展、教材改编过程中的教师发展、教材使用与教师发展、教师用书的使用与教师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据悉,国际会议的发言时间一般为20-25分钟,然而这次论坛特别为每位与会者安排了40分钟的发言时间,主办方表示,这可以让与会者的交流、探讨更深入。
好的外语教材,吸引人又培养人
开幕式上,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束定芳教授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历史与特色,以及英语基地的建成与使命。他指出,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开发在中国越发受到重视,高中英语新课标中强调的四项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也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前外语教材少的时候,可选择余地不大,现在教材多了,编写者和教师的挑战就在于,在可用和适用之间做平衡,编写或选择更适合每个学生的教材或补充材料。”束定芳告诉记者,一套好的外语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要素:既要吸引学生,让孩子有兴趣,又要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拓展国际视野。
束定芳也建议,如果想把英语学好,仅仅只有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最理想的模式,是把教材作为主干,课余接触更多原汁原味的、时效性强的语言材料,比如英语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等”,束定芳说,英语好的孩子,大多离不开大量的阅读。
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可激发教学热情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外语教材开发和教师发展”。国际教材开发协会创始人兼现任主席Brian Tomlinson教授指出,教材开发是教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入职前或在职培训中参与教材开发,能够培养教师开发有效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师对成功的外语教学的认识。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前交流专员,英语教学法、教材研究专家Alan Maley教授也高度评价教材开发作为教师发展的方式,他认为,其中涉及到教师多方面的能力提升,且效果持久。
“教材设计不仅包括知识体系的梳理,更蕴含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因素。如果老师之前不理解教材为什么要这么编写,课后习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那么参与了教材编写后,就能清楚教材设计背后的良苦用心,也能更好地使用教材。”作为著名外语教育专家,束定芳认为,教师越多地参与到教材开发中,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就更高,这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最佳渠道之一。
国际教材开发协会秘书长Hitomi Masuhara博士以英国利物浦大学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为例,展示了让教师们小组合作开发教材单元的任务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效果。这些任务让教师能够将所掌握的二语习得理论付诸实践,并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自信。
(本文在《新闻晨报》周到上海 发布于2018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