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校园> 正文

上外思政课改革创新系列(1)——创新“陪练式”教学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院系动态】 2024-03-18 作者 /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语言切换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五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校“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创新“陪练式”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取得一系列实践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均获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与法治》获上海市思政课“金课”荣誉,另有三门课程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立项,多位老师获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案例荣誉,整体思政课课程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改革院内组织机构 强化课程建设力度

自2019年秋季,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来,学院改革教学研究机构设置,分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与世界”六个课程中心,从而实现了跨中心的师资流动,促进了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横向联通。此外,学院增设了二级学科点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书记既是基层党建带头人也是学科建设带头人,通过发挥“双带头人”作用,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实现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的双融双促。

 

增加多样化课程供给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近五年来,学院增设了包括《习近平外交思想》《伦理学与道德比较研究》《现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等多门研究生通识选修、多元选修课程,增设《中国文化史导论》《近现代上海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等9门“四史”类课程。以高质量课程供给推动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创新“陪练式”思政课建设 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学院立足上外人才培养目标,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创新思政课“陪练式”教学模式。“陪练式”教学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一体化,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学习模块设置成相应的评价指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陪练式教学坚持第一课堂评价与第二课堂评价一体化,由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观察”及“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的主题自主开展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实现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同步提升;陪练式教学坚持思政课双语教学探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概论》两门全英文课程, 开设CPC Review传播新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全英文微信公众号,运用准确生动的案例、故事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奠基,学理性阐述“中国道路的大道理”和“中国故事的大智慧”,助力外语类高校学生在国际传播中潜移默化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初审 / 刘雪晴 编校 / 责任编辑 / 刘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