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校园> 正文

“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胡玫导演做客上外《影视国际传播》公开课

【大学文化】 2025-05-19 作者 / 向丽华 来源 / 新闻传播学院

语言切换
  • 1.jpg

  • 2.jpg

  • 3.jpg

  • 4.jpg

  • 5.jpg

  • 6.jpg

  • 7.jpg

  • 8.jpg

  • 9.jpg

2025年5月1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胡玫导演上外交流会暨《影视国际传播》公开课”。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胡玫与师生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讨经典著作《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以及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策略与实践。北京曹雪芹学会位灵芝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唐均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樊娟教授、副院长吴秀娟副教授、党委副书记景飞鹏老师及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影视国际传播》课程主讲高凯博士等出席活动。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樊娟首先致辞,对胡玫导演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介绍《影视国际传播》是一门致力于探讨全球影视文化创作及传播的专业课程,因教学内容丰富以及方法创新,受到学生喜爱。她还指出:“新闻传播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厚基础、实践型的国际传播人才”。

“将来有一天我也要让外国人排队看我的电影!”胡玫导演在交流会上分享自己报考电影学院的初衷时讲道。谈及《影视国际传播》这门课程时,她表示这让她想起了自己选择导演这条路的初衷—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她高度肯定这门课程对当下影视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对课程未来发展寄予希望。胡玫导演在分享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创作历程时坦言,拍摄这部名著源于自己对《红楼梦》的热爱,希望通过电影展现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在拍摄中,她用无人机拍摄西藏桃花以呈现“黛玉葬花”的诗意,使用价值数亿的文物级道具拍摄,还原贾府奢华,并融合现代交响乐配乐,力求让国际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谈及国际传播,胡玫导演以影片在法国、日本的成功放映为例,强调“视觉语言是跨越文化障碍的桥梁”。她提到,不同于语言,视觉艺术对世界来说是共通的艺术,而电影就是一个窗口。

除此之外,各位专家围绕《红楼梦》也展开深入讨论。位灵芝副会长此次专程从北京赶来支持活动,她从《红楼梦》普及推广以及精雅生活的角度,探讨了《红楼梦》在当今社会中的精神指引作用,其中所倡导的雅致的生活态度,为当代快节奏社会提供了可贵的疗愈与滋养;唐均教授则从翻译和国际传播的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指出跨文化传播需要在保留文化特质的同时,寻找与目标文化的共鸣点。

互动环节中,老师和学生们踊跃提问。针对一位同学关于胡玫导演《女儿楼》和《红楼梦》这两部作品女性角色塑造的问题,胡玫导演回答:“由于时代不同,《女儿楼》的创作更为质朴地表达了自己对‘个性’的哲思。”一位来自大数据专业的同学,提出自己在网文创作过程中有关“艺术内核与流量如何平衡”的困惑,胡玫导演以专业视角,建议其深入研究“受众美学”,在不断尝试中寻找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点。

本次交流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与著名导演对话的机会,更为中国影视以及文化“走出去”探索新路径。课程负责人高凯老师在活动结尾阐释发展愿景时指出,《影视国际传播》将着力构建“学界与业界深度联动”的育人模式,计划与国内外影视行业领军创作者(如著名导演、编剧等)共建课程体系,培育 “懂影视叙事规律、通多语种传播、晓中外文化肌理”的复合型人才,旨在为中国影视的全球化表达储备专业力量,让镜头语言成为跨越文明隔阂的对话载体,使中华文化借由影视抵达更广阔的国际传播场域。

 

初审 / 刘畅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