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校园> 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干部师生对全国“两会” 胜利召开反响热烈(二)

【党建群团】 2025-03-09 作者 / SISU 来源 / 党委办公室

语言切换

近日,全国两会开幕。上外师生热切关注两会动态,通过多种形式踊跃收看大会直播,反响热烈。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王欣:

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与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发布,为教育强国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充分凸显了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战略性。尤其是今年两会的胜利召开,无论是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怀进鹏部长的讲话,都更加振奋了士气。高等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宝贵资源,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发挥龙头作用。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思考自身高校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深入分析新形势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要攻克的难题,跳出教育看教育,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目标与综合改革规划。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第一批外国语大学,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培养了大量优秀外语人才。在新的历史坐标中,我们要投身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回答好“教育强国 外语何为”的时代之问。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的大潮中,我们既要有从容应变的定力,更要有创新求变的魄力,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为使命,突出外国语大学的特色与优势,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为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而贡献上外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处处长 孙键: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高质量发展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上海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系统推进综合改革,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大力推进语言科学发展,深入推进区域国别交叉学科建设,围绕国家紧缺急需的区域国别、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涉外法治等重点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节点,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迅猛浪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破立并举,系统谋划外语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充分发挥外国语大学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瞄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新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改革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上外答卷。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教材工作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金慧: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上,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为稳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明晰目标,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路径。两会报告对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和系统部署,凸显了教育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将深入贯彻两会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整改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成效、围绕“教育强国,上外何为”的时代命题,深挖问题原因,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制定整改方案,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以高质量教育答卷回应国家所需、人民所盼。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潘鸣威: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成就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实施成效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和《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印发,被视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纲要》不仅系统擘画了我国未来教育现代化蓝图,特别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等战略部署,也为高等教育改革锚定了方向。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教育强国建设充满信心,将为完成“到2035年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终身学习体系”目标而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努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从推进“双一流”建设到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平台,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两会”的重要部署转化为“教育强国、强教有我”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樊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需要高校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不断打造学科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深入探索学院“双一流”建设与“十五五”规划路线;持续加强部校共建工作力度,创新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融合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提升实战化人才培养水平;紧紧围绕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践行教育家精神,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师资队伍,推动有组织科研建设。学院将紧密面向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以“国际化”“厚基础”“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深度改革创新为方式方法,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上外新传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工党支部书记 于新娟: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强国建设作了重要部署,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党的理论创新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同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推进高校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 陈淑梅: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让我倍感振奋。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一线的高校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在三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

DeepSeek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中国的教育体系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植根本土、面向实践的教育模式,正是教育自信的底气所在。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需以实际行动贯彻两会精神,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教育精神,在坚守育人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更具弹性的培养体系、更开放的创新生态、更包容的评价机制,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教育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 董琳璐: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提法,让我的教案本里多了几行鲜红的批注。这份新时代的教育蓝图,正与我每天在德语课堂上见证的变革形成强烈的共鸣,寓教于学,教学相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报告强调的“推进高校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语言教学中具象为思维的跃迁。我尝试将德国的文化、哲学、历史知识引入基础德语课,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理解德国文化的个性。同学们用德语书写的中国故事剧本,既有中国文化资源的滋养,又跳动着00后独特的创意脉搏。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站在讲台上与学生用德语对答“中德文化差异”、引导他们思考“应对文化冲击的办法”,我清晰地感受到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脉搏。当语言教学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成为培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这个职业便获得了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深层价值。这份价值,正藏在学生用德语讲述中国故事时眼里的光芒中。

 

民盟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主委、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副院长 张耿:

2025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奋进方向‌。政府工作报告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等民生关切,则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温度与情怀‌。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从“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新兴学科超常布局”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矩阵”,这些顶层设计既回应了时代需求,更彰显了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报告中“加强原创性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要求,与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高度契合。我将以更强烈的使命感推进学科的复合交融,探索新时代下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培养路径,让课堂真正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摇篮‌。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朝鲜语专业2019级本科生、西部计划志愿者 韩雨欣:

作为外语类院校学子,同时也是驻扎在新疆图木舒克,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1团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在校园里收看了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的盛况。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论述,与脚下这片热土上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交相辉映,让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脉搏。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系统构建了“八大体系”发展蓝图,特别是“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为西部基层课堂里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灯塔。我亲历着这里教育生态的蝶变:从“云课堂”打破地域壁垒共享名师资源,到职普融通政策为边疆孩子拓宽成长路径;从“双减”背景下文体活动充盈校园,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护航成长……这些改革成就正将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阳光播撒在天山南麓。站在服务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把政府工作报告和《纲要》中的指示化作具体行动,以语言为媒,在孩子们心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青春为笔,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壮阔画卷上,书写属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奋斗注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匈牙利塞格德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王晶:

远在异国他乡,透过两会这一重要窗口,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祖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信心与决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支持更多国家开展中文教学”“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实施中国教育品牌培育计划”。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肩负着向世界推广中文、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重要使命。我将继续锤炼专业本领,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工具,赋能国际中文教学创新发展。我相信,随着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璀璨的中华文化将走向世界各地。而我,作为新时代青年,愿为这份使命不懈努力,扎根国际中文教学讲台,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责任担当。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生 严婷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不言而喻。从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到高等教育的“量质齐升”,再到教育公平的持续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作为一名即将走上高中英语教师岗位的上外学子,我将扎根教学一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一是强化教育使命担当,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辅助教学,推动更高效的、个性化的教学。三是弘扬教育家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让他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初审 / SISU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