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话语的全球传播,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推出“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新书发布会于2024年1月12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
助力新时代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
时值新时代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之际,作为国内区域国别研究的领航旗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适时推出“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旨在多维度抉发系统性、高水平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形成长效的学术生产机制和凝聚效应,引领相关知识生产的中国主体意识和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姜锋教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教授任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别研究的领航旗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适时推出“上海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文库”,旨在多维度抉发系统性、高水平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形成长效的学术生产机制和凝聚效应。在新书发布会上,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姜锋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教授,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总编辑鲍静静女士,以及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
“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作为文库的首批成果,由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主编,也是研究中心从世界文学研究的角度为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贡献的绵薄之力。上海全球治理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教授指出,此次推出的丛书是上外构建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区域国别视野,以鲜活的方式讲述流动在中国故事中的生命体验、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出中国与世界融通的文化脉络。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总编辑鲍静静女士也表示,商务印书馆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合作渊源由来已久,丛书的出版既是商务印书馆与上外深度合作的成果,也是上外致力于学术创新、开拓学术研究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的体现。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认为,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上外在各级校领导的支持下聚集先发优势,坚守初心、发展学科。丛书首辑四本新书的出版,无疑是践行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标志性示范,符合上外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推陈出新的奋斗目标。新书在这个意义上以德国文学为研究载体,牵引出文学背后的文明发展脉络,形成的自主知识体系既带有独特的中国视角和文化立场,又能融汇嵌入到更高层次的文明互动参照体系之中。
首辑新书聚焦德语文学里的“中国”
“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 第一辑共十部,新书首推四部,其余六部将于今年与明年陆续问世。丛书旨在呈现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多维丰富的流变样貌,通过剖析西方霸权话语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凸显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与文化中的脉络影响和共识性价值,向世界传递积极的中国价值和文化内核。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丛书主编张帆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本套丛书站在中国立场,通过梳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以交流互鉴的方式破除文化偏见和隔阂,向世界传递积极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价值,对于凸显中国话语在世界文学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此次推出的新作《德语左翼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在“政治神话”的理论视域下,探讨德语左翼作家作品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剖析其中独特的中国形象,拓宽中国故事的世界性书写维度;《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基于近现代巴陵会珍稀馆藏文献,回溯德国传教士体认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揭示德国认知他者的民族心理与思维范式,助力中德文化的对话与理解;《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聚焦魏玛德国旅行者与中国城市现代性的错杂纠葛,以非虚构中国叙事的他者之维,拓展魏玛共和国的文学与文化现代性话语研究;《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是对二战期间在华犹太流亡者的报刊文章和作家书信的译介,通过探赜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从跨文化与文学维度展示中国深厚的价值底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
新书《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的主编之一、青岛大学德语系主任綦甲福教授认为,作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区域国别学为服务国家的学术研究开辟了广阔天地。此外,博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四位青年学者——来自重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德语教师陈丽竹、陈悦、陈雨田和徐冠群作为丛书作者代表,亮相新书发布会,分享了她们的研究方法与心路历程,展现了上外青年的学术风采。
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有机结合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的多语种、跨学科、实体化运作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以文学研究为出发点,将跨学科学术视野、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有机结合, 随着“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的推出,研究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进一步成果。在新书发布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査明建教授指出,研究中心是上外进行“跨、融、通”学科发展的示范基地,丛书的推出是研究中心和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勇于承担学科建设功用的重要体现。上外区域国别学科的初创与发展,为上外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外语类院校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开拓了全新道路。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教授认为,研究中心以学术为根本,在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牵引下,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具备独特成果的优势,正在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此外,参与新书发布会的其他学界资深专家也对丛书的出版和研究中心的建设给予了积极评价和指导意见。
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学术创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教授认为,本套丛书为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创新范例,四部著作通过对德国有关中国文化、历史、社会对等方面的故事收集整理、剖析讲述、挖掘研究,为世界理解和解读中国故事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也为中国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学理依据。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指出,丛书建立在扎实调研的一手珍贵文献基础上,既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也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助益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杂志主编杨平杨教授表示,以新书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所呈现出的鲜明特色,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研究中心重视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研究取向弥足珍贵,体现研究中心高远的学术视野和格局。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彭青龙教授强调,丛书注重挖掘中国语言文学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洋为中用、古为中用,为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提供了重要资源。
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教授认为,研究中心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上外领导、学界前辈、出版界同仁的鼎力相助,各项科研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研究中心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学术影响力正逐渐扩大。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宋炳辉教授指出,新时期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领域面临新的挑战,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多语种研究课题,不仅符合时代所需,为跨学科融通提供借鉴意义,也为外语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发展贡献新的动力。
学术与育人应具有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与担当。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杨金才教授表示,此次发布会充分彰显了丛书的规模和研究团队严谨的学术面貌,体现了各级领导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梁展研究员指出,研究中心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文化战略有机结合,体现了上外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和研究中心团队扎实勤恳的学术态度,丛书鲜明深刻地践行着国家倡导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精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苏晖教授认为,研究中心的立足点符合国家需求,而且能够助益年轻学者的未来发展。丛书对中德文学关系研究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既切中了国家发展战略,也能助益青年学者高层次项目基金的申报和长远的学术发展。
新书发布会闭幕仪式上,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由衷感谢,表示研究中心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对学术的热忱与执着,在持续打造高质量学术精品的同时,共同致力于向世界传递积极的中国价值和文化内核,彰显中国精神,贡献上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