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第二届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交流会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外语和国际传播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记录者、讲述者、传播者。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衣永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浩表示,国际传播是“国之大者”。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日报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一,未来将继续加强对我国外语教育和国际传播现状的调研,探索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衣永刚指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外语学科要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格局创立新发展模式。上海外国语大学肩负融通中外、联通世界的责任与使命,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打造一流外语学科,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全新实践。作为语传委会长单位,一年来,上外立足于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优势,为外语教育与国际传播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罗选民表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一年来,成功举办了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传播中国:‘新外语’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等一系列品牌学术活动,在语言教育和国际传播界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将继续为语传委提供学术支持,推动我国语言教育和国际传播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彭青龙,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总编辑、语传委副会长曾庆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语传委副会长王欣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语传委副会长何宁教授分别围绕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融合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该环节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语传委常务理事吴赟教授和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语传委常务理事吴霞教授主持。
彭青龙教授在题为“基于中外人文交流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主旨发言中指出,跨文化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应包含过硬的政治素养、宏阔的格局素养、坚实的学科素养、融合的媒介素养、深厚的人文素养、赋能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的实践素养七个方面,外语院校/系应与新闻机构、外交机构、民间外交组织、翻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出版社、杂志社加强协同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曾庆锴总编辑以“推进未来工程,从Z世代入手破局国际传播”作主旨发言。他同与会嘉宾分享了中国日报社“未来共程”的具体实践成果,包括21世纪报社通过成立“Z世代”研究中心、筹办国际传播专业联盟、打造“Z世代”国际传播人才基地、打造全球“Z世代”朋友圈、办好以《少年会客厅》为旗舰的新媒体内容矩阵,致力于培育并壮大知华友华“新势力”,提升国内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王欣教授在主旨发言“教学学术共同体与国际传播”中对于如何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思考。她认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凝聚教师智慧,更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引领性作用;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通过增加新型课程、优化传统课程来建构外语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框架,以课程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最后,要通过打通课堂内外、多课堂联动实现人才培养的“纵横融通”。
“外语专业要处理好理解外国与传播中国的关系,理解外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与理解外国是相通的。”何宁教授指出。他建议外语学科将以往课程的语言技能单一导向教学转变为以国际传播能力为重点的多维度教学,以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以思辨能力、学习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重点,以研究能力为辅助,强化多维能力,实现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到话语方式转换的提升。
中国传媒大学吴敏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南京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李爱云和宁波大学辛红娟教授在随后的专题发言中也分别围绕主题“以高水平外语教育赋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完善外语专业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例谈国际化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英语学科建设探索”和“‘双创’视域下的阳明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探索”介绍了各自所在学校在语言教育和国际传播融合发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专题发言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语传委理事郑咏滟教授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语传委理事葛炳芳主持。
下午,与会代表前往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开展了调研。代表们通过参观品种丰富的多模态展品,从听觉、视觉、触觉的全方位互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结构、演变以及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成果加深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