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下午,三位著名丝路学者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教授荣新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一丹教授、伊朗德黑兰大学历史系教授乌苏吉教授(M.B. Vosoughi)做客上外,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中伊文化交流。报告会在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演讲厅举行,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主持。本次学术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和丝路战略研究所联合主办。
乌苏吉教授教主要研究方向是伊尔汗国时期的蒙古史以及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史,本次报告主题是“16世纪前中国——伊朗关系史的阶段划分”。他根据伊朗的历史分期,将伊朗与中国有直接交往以来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帕提亚帝国时期,萨珊波斯时期,伊斯兰化时期,蒙元时代至15世纪。乌苏吉教授注重多种文字历史写本和铭文的收集,报告过程中列举了大量相关历史写本、铭文和考古资料来说明每个时期交往的状况、内容及特点。
荣新江教授是中古西域史和民族史专家,在中古时代中外文明交流史方面有着深厚造诣,本次报告的主题是“唐代入华的波斯贵人与粟特商人”。荣新江老师长期关注并从事入华域外民族的墓志收集工作,所以报告以中国出土的著名的粟特和波斯墓志为中心来说明中古波斯贵族和粟特商人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及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其中,特别指出了在融入中国社会方面波斯贵族与粟特商人的明显差别。
王一丹教授长期从事波斯历史文献研究,本次报告主题是“元代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典籍流传”。王老师以元代《秘书监志》中“回回”书籍为切入点,通过审音勘同的方法确定回回书籍的波斯原本,由此说明蒙元时代西亚地区书籍在中国的传播;关于中国书籍在伊朗的传播,主要从拉施特的作品集中中国知识的来源入手来说明当时大量中国书籍流传伊朗,另外还证明元初曾将《重修大明历》颁赐给伊尔汗国并得到施行。
报告结束后,程彤教授向三位老师赠送了纪念品。随后三位老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大量互动,就粟特商人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儒伊文明交流互鉴、波斯文明在远东和欧洲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